千經萬論,最終是為了成佛,成為覺者,金剛會也不例外。佛陀講般若波羅蜜之后,一邊破,恐學人執著法相,另一面立,指出般若波羅蜜練下去,有五個階梯,也就是五眼。最高的就是佛眼了,學人最關注的也是這個最高處了。
佛陀舉個小例,說明佛的智慧,這就是無比強大的覺察力。其實,除了佛的智慧,關于佛的其他方面,也是令人仰望的。比如說:佛的福德、佛的色相、佛的工作(說法度眾生)、佛的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的日常等等,都是無比光彩奪目的呀。
學人看到佛,心中會有一種“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祈愿,不樹立這個標桿,怎么有學習下去的動力呀。佛陀知道學人的心意,但唯恐學人執著外相,還是采用邊立邊破的手段。
好啦,先說福德。
為何在說覺察力強大的智慧后再說福德?因為,佛陀作為覺悟者,是人中之尊,號稱兩足尊。不是說佛的腳尊貴,這“足”是圓滿之意。有兩個方面的圓滿,一是智慧,二是福德。智慧不用說啦,至于福德,眾所周知,佛陀的福報是圓滿的,是王子的身份,同時妻兒俱全。
但是佛陀對福德什么態度呢?按說佛陀也應該舉個小例,說說自己的福德啊。但佛陀貌似對說福德不是很上心。
當然,佛陀的福德是很多的啦,佛陀說:須菩提啊,如果有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得到的福德多嗎?
須菩提回答:是啊,世尊,那當然是很多的啦。
七寶是啥?前面說過的吧!再說一說,科普一下:金、銀、琉璃、琥珀、硨磲、赤珠、瑪瑙。
到底有多少啊,咱們算算。一個小千世界相當于一個太陽系,三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三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那么三千個大千世界的七寶是多少?
懶得算了,反正這個人的福德是很多。如果是佛呢,那就更多啦。
佛陀說:須菩提啊,這個人的福德很多啊,但是呢,說福德有多有少,說明福德本身不是實在的。或者說,正因為福德不實在,福德才有個多或者少的衡量。
這話怎說的?福德的獲得是有為法,有為法必須有為才得,無為就不得。有所舍,才有得。世間功名、財富、地位都是福德,要想獲得,必須是“愛拼才會贏”的。
但是這個東西呢,是有多有少、得失相存、福禍相依的,并不能實在、堅固、永恒不變。因而,福德并不是個靠譜的東西。還記得否?達摩見梁武帝的時候,說了實話:你建寺安僧,是沒有功德的。反過來說,你福德是有的。但是這個并不是修行的目標所在。
功德必須是心上用功,而且不會失去,所謂功不唐捐。福德則是有限的,屬于生滅的范疇。因而佛陀本來是要展現作為二足尊的福德的,但是呢,這個不靠譜的東西,并不值得特別上心去說明。
作為俗人,到寺廟里去,求的都是福報。福德就是福報啊,只是作為成就者的佛,有福是自然的顯現,故稱福德。其實,福報這回事,求佛不如求己的,必須自己有所作為才行,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啊。
修行重慧不重福,所以這個地方,俗人是接受不了佛教的。因為追求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啊。
當然,佛陀并非完全否定福報的價值,沒有福報,就沒有學習的物質基礎,也沒有遇到明師的機緣啊。在金剛會上,佛陀主要是點出福報的局限性,福報不應當是學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