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門紀略》
清楊靜亭
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
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長。
楊靜亭《都門紀略》把小小的餛飩形容得有滋有味兒,熱騰騰香噴噴的餛飩逐漸成為老百姓桌上的主角。
餛飩,又寫做“肫、飩”。源于中國北方。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張岱《夜航船》記:“石崇作餛飩。”石崇是西晉人,曾官至荊州刺史,因劫掠客商而致財產無數。《晉書》記他:“財產豐積,室宇宏麗,后房百數,皆曳紈繡珥金翠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盡水陸之珍?!笔顼L流一生,曾以蠟代薪,做錦步障五十里,與王愷斗富。情史中吹笛美女綠珠,就是石崇之愛妾。石崇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有可能賦予餛飩偃月之形態。但餛飩之發明,應該不晚于漢代。
餛飩之名,最早見文字者,是漢揚雄的《方言》:“餅謂之饦,或謂之餛?!比龂鴷r魏人張輯《廣雅》已注明:“肫,餅也?!睋妒挛锛o原》考,餅始于七國時代,餛飩是餅的一種。早時的肫,就是餅中夾餡,入湯煮之,所以也稱“煮餅”與“湯餅”?!独罟虅e傳》:“質帝暴得疾,云食煮餅,腹中悶遂崩。”這里的“煮餅”,有可能指“肫”。
餛飩之成形態之記載,最早見于顏之推,唐人段公路稱餛飩為“餛飩餅”,崔龜圖注曰:“顏之推云: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鳖佒剖悄媳背瘯r北齊人,可惜他只說明了當時餛飩之形態,而沒記當時餛飩之大小。
唐宋時,都市內多餛飩店,餛飩作為一種面點,已成為重要食品。當時的餛飩,講究湯清餡細。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記:“今衣冠家名食,有蕭家餛飩,漉去肥湯,可以瀹茗。”北宋陶谷的《清異錄》中有“建康七妙”,說“齏可照面,餛飩湯可注硯,餅可映字,飯可打擦擦臺,濕面可結帶,醋可作勸盞,寒具嚼者驚動十里人”。可研墨,可泡茶,多少有些夸張。倪云林《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記“煮餛飩”法為:“細切肉臊子,入筍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醬少許和勻,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搟薄用。下湯煮時,用極沸湯打轉下之,不要蓋,待浮便起,不可再攪?!笨梢?,非常講究。難怪陸游有詩:“春前臘后物華催,時拌兒曹把酒杯。蒸餅猶能十字裂,餛飩那得五般來?!编皣@的是精致的餛飩,一般居家難做。
唐宋以后,冬至日有吃餛飩之俗。冬至之日陰極而陽始,古人稱為冬節。所謂“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蘇”。冬至節,周代起就有祭神儀式,至唐宋,有過小年之稱。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還于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云。岳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謂之‘百味餛飩’?!标懹蔚摹秳δ显姼濉q首書事》中有“中夕祭余分,黎明人起喚鐘馗”之句,陸游自注:“鄉俗以夜分畢祭享,長幼共飯其余。又歲日必用湯餅,謂之‘冬餛飩年’?!币责Q飩祭祖,這種習俗一直沿襲到清代。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長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進表朝賀,為國大典。紳耆庶士,奔走往來,家置一簿,題名滿幅。……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
明人宋詡《宋氏養生部》和高濂《遵生八箋》所記餛飩法,與今之餛飩大抵相同。《宋氏養生部》記其方為:“取鹽水或乳餅、雞子勻面,軸開薄,切小方片,內之以餡料,摺為兜,抵其尖而緘,有露緣,則煎齏湯中煮浮熟,漉起,以冷水淋。此種則今之涼拌。其底以油潤,夏蒸蒸食。。有宜以甘草、蔥、醋調和,湯深瀹。有宜以油煎?!别W料除豬肉外,還可各種魚去骨,還可解熟蟹肉、脫鮮蝦肉,還可雞肉、野雞肉加去皮胡桃、松榛仁,還可竹筍、菠菜、薺菜、紫藤花、金雀花雜之。《遵生八箋》中記其方為:“白面一斤,鹽三錢,和如落索面,更頻入水,搜和為餅劑,少頃操百遍,拗為小塊搟開。綠豆粉為,四邊要薄,入餡,其皮堅。膘脂不可搭在精肉,用蔥白先以油炒熟,則不葷氣。花椒、姜末、杏仁、砂仁醬調和得所。更宜筍菜過,萊菔之類或蝦肉、蟹肉、藤花,諸魚肉尤妙。下鍋煮時,先用湯攪動,置竹筱在湯內,沸,頻頻灑水,令湯常如魚津樣滾,則不破,其皮堅而滑?!鼻迦恕墩{鼎集》中,有對此方做說明與補充:“白面一斤,鹽三錢,入水和勻,揉百遍,摻綠豆粉搟皮,以薄為妙。餡取精肉(去凈皮、筋、膘、脂),加椒末、杏仁粉、甜醬調和作餡。開水不可寬,鍋內先放竹襯底,水沸時便不破。加入鮮湯(凡筍、蕈、雞、鴨汁俱可)。餛飩下鍋,先為攪動,湯沸頻灑冷水,勿蓋鍋,浮便盛起,皮堅而滑(餡內忌用砂仁,蔥花下用)?!?/p>
《調鼎集》中記,蘇州餛飩搟做圓皮。蘇州餛飩,又叫做“縐紗餛飩”,袁枚《隨園食單》中記,揚州小饅頭如胡桃大,一筷子可以夾一雙,小餛飩則小如龍眼。而相映成趣的是清人陸友仁在《硯北雜志》所記。陸友仁記:“一日作餛飩八枚,召知府早食之。其法每枚用肉四兩,名為‘滿江’,知府不能半其一。”餡用肉四兩,成餛飩后,一枚大約需要半斤了吧。
自唐宋起,除有餛飩鋪子專營外,就有沿街串巷擔餛飩挑子賣餛飩者。《一歲貨聲》中記餛飩叫賣聲:“餛飩——開鍋??!——”注云:“前鍋灶,后方柜,雜賣面、元宵,煮炸貨類略同。偏于晚間賣,或趕或當,以其擔設攤?!逼涮糇?,前面有一塊晾盤,中間圓洞處坐鍋,下面是小爐子。盤四周可放碗、醬油壺等。后面方柜上層放肉餡,中間有抽屜,可放皮子、湯匙和各種作料,下層放一桶水,隨時加湯,可邊包、邊煮、邊賣。
世館子里賣的餛飩,北京致美齋的雙餡餛飩極為精致。清人楊靜亭在其同治年間所作的《都門紀略》中,曾有贊譽曰:“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長?!?/p>
餛飩之名,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曾考曰,此為虜中渾屯氏所創,因此而命名。虜人:胡人。此說未必可信?!妒箬崩m·釋常談》引《資暇錄》云:“餛飩,以象渾沌?!薄恫徽龝罚骸盎煦鐝氖?,不載故事。《事物紀原》并無此名件?!短埔菔贰份d:李宗回客,知人飲饌,將同謁華陰令??驮?,與公五般餛飩。及見果然。”錢繹《方言箋疏》因此認為:“混沌又并與餛飩相近,蓋餛飩疊韻為渾屯?!?/p>
古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后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并無區別。
千百年來水餃并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餛飩皮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厘米,底邊長約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厘米的圓形。餛飩皮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
各地的稱呼:北京——北方各地通常稱為餛飩。山東人又有稱“馉饳”的。江南——上海、蘇南、浙江等地的吳方言“餛飩”讀“wYndYn”,同“云吞”的粵語發音頗為近似。起源于無錫東亭的無錫三鮮餛飩以鮮豬肉、開洋、榨菜為餡料。常州三鮮餛飩則以鮮豬肉、蝦仁與青魚肉為餡。上海餛飩一般用白開水煮熟,點葷油跟味精。上海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廣東——因口音不同而沿“餛飩”之音稱為云吞。英稱“wonton”即原自廣東話。福建——俗稱扁食,也有少數人稱扁肉、肉燕,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臺灣——亦稱扁食。1949年前后,來自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臺灣,因此在臺灣餛飩、云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說法都很常見。臺灣餛飩有三大著名地區:臺北市溫州大餛飩、東部花蓮玉里餛飩,及南部屏東里港餛飩。里港餛飩據說由趙姓福州師傅在里港最先販售,口碑載道。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湖北——俗稱餛飩,有人也稱為包面、水餃。江西——俗稱清湯。新疆——稱曲曲,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