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皇帝擔心天雄節度使楊光遠跋扈難制,桑維翰建議把天雄軍分拆,加授楊光遠為太尉、西京留守兼河陽節度使。楊光遠由此怨恨,秘密獻上賄賂,自訴于契丹,養部曲(私人軍隊)一千余人,心懷異志。
十一月八日,在廣晉府設置鄴都,在相州設置彰德軍,以澶州、衛州隸屬;在貝州設置永清軍,以博州、冀州隸屬。澶州舊州府頓丘,皇帝擔心契丹成為后世禍患,派前淄州刺史、汲縣人劉繼勛,把把澶州州府及頓丘縣府一起遷到德勝津。任命河南尹高行周為廣晉尹、鄴都留守,貝州防御使王廷胤為彰德節度使,右神武統軍王周為永清節度使。王廷胤,是王處存的孫子;王周,是鄴都人。
35、
范延光屢次請求退休,十一月十一日,皇帝下詔,命范延光以太子太師身份退休,居于大梁,每次參加宮廷宴會,皇帝待他與群臣沒有分別。范延光造反時,相州刺史、掖縣人王景嚴守邊境,據不跟從,十一月十五日,擢升王景為耀州團練使。
36、
十一月二十日,敕令允許官府和民間自由鑄造銅錢,不得雜以鉛鐵,每十錢重一兩,上刻“天福無寶”字樣。并令鹽鐵使司頒伐模具,但不得鑄造其他銅器。
37、
立右金吾衛上將軍石重貴為鄭王,充任開封尹。
38、
十二月七日,敕令:之前允許公私鑄錢,考慮到銅難得,輕重自便(不再規定每十錢重一兩),只是不要有破紋或缺口。
39、
十二月二十八日,南吳讓皇楊溥去世(得年39歲)。唐主徐誥廢朝二十七日,追謚為睿皇帝。本年,唐主改封吳王徐璟為齊王。
40、
鳳翔節度使李從曮,厚待文士而對武人刻薄,愛護農民而對士卒嚴厲,由此將士怨恨。正巧發兵戌防西部邊境,軍隊出城之后,作亂,突破城門入城,在街市上搶掠。李從曮征發帳下兵攻擊,亂兵戰敗,向東走,想要到朝廷自訴,走到華州,鎮國節度使、太原人張彥澤攔擊,全部誅殺。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八十二
后晉紀三
公元939年——941年
共3年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
天福四年(公元939年)
1、
春,正月九日,任命澶州防御使太原張從恩為樞密副使。
2、
朔方節度使張希崇去世,羌胡侵擾劫掠,不再畏懼。正月十二日,朝廷任命義成節度使馮暉為朔方節度使。黨項酋長拓跋彥超最為強大,馮暉到任,拓跋彥超入城道賀,馮暉給他優厚待遇,在城中為他修建宅第,多送他衣服玩器,但是扣留不放他回去,境內于是安定下來。
3、
南唐群臣、江王徐知證等不斷上表請求唐主徐誥恢復姓李,建立唐朝宗廟,正月二十三日,唐主批準。群臣又請上尊號,唐主說:“尊號虛美,并且不符合古代禮儀。”于是不接受。其后代子孫都遵守他的指示,不受尊號,又不以外戚輔政,宦者不得參與政事,這是其他國家趕不上的。
二月三日,改太祖徐溫廟號為義祖。(改姓李,不姓徐了,徐溫就成了養父,所以叫義祖。)
二月七日,唐主為李氏考妣(親生父母)發喪哀悼,與皇后身穿斬衰喪服,住進茅草廬,就如同父母剛剛去世的喪禮,早晚哭泣,共五十四日。江王徐知證、饒王徐知諤請求也穿斬衰喪服;唐主不許。李建勛之妻子、廣德長公主(徐溫女兒)身穿衰绖喪服,入哭盡哀,如同父母之喪。
二月九日,唐主下詔,國事委托齊王徐璟決策,只有軍事情況才向他奏報。
二月十八日,唐主更名李昪。下詔讓百官商議徐、李二姓祖先合祭的禮儀。
二月十九日,宋齊丘等提議,以義祖居于七座祖廟之東。唐主命把高祖(李淵)居于西室,太宗(李世民)次之,義祖(徐溫)又次之,都是萬世不移之祖。群臣說:“義祖是諸侯,不宜與高祖、太宗同享,請于太廟正殿后別建祭廟祭祀。”皇帝說:“我自幼托身于義祖,如果不是義祖有功于吳,朕安能啟此中興之業?”群臣于是不敢再說。
唐主想要以唐朝吳王李恪(李世民的兒子)為始祖,有人說:“李恪被誅殺而死(事見公元653年記載),不如鄭王李無懿(李淵的兒子)。”唐主命有司考察二王苗裔,發現吳王的孫子李祎有功,李祎的兒子李峴為宰相,于是決定追認吳王為始祖,聲稱從李峴傳五世到自己的父親李榮。所有名字,都是有司杜撰。唐主又認為唐朝歷任十九個皇帝,三百年,懷疑從李淵到自己只有十代太少。有司說:“三十年為一代,陛下生于文德年,到現在已經五十年了。”唐主于是聽從。
華杉曰:
李昪是個孤兒,先被楊行密收養,后來又轉給徐溫為義子,他既不姓徐,也不姓李,所以所謂生父“李榮”,也是有司杜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