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你可以什么都不說,就可以成為他人的貼心好友?今天我們學習《非暴力溝通》第八章《傾聽的力量》,學會使用傾聽的力量獲取友誼和信任。
? ? ?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繼續前進......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卡爾·羅杰斯(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這樣寫道。這或許是我們內心一直期盼的感覺吧。第八章《傾聽的力量》教會我們如何獲得這種感覺。
傾聽使身心痊愈
? ? ?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遭遇了太多的困難,我們期盼著有位可以信賴的人,只是靜靜地守望,默默的傾聽,不評判、不指責。幼年的時候,這個人是父母,少年的時候,這個人是朋友,青年的時候,這個人是戀人。我們愿意在他們面前,敞開心扉,滔滔不絕,感受溫暖,重獲前行的力量。
? ? ? 文章中的兩件事例,讓我們體會到了傾聽的力量。比如,一句請求,一個溫暖的擁抱,讓小女生消除了沮喪,讓小學校長得到了重要的人生啟示。一些大學老師,通過傾聽以及表達自己的需要,使師生關系得到了明顯改善。教師們不僅傾聽學生感受和需要,受到學生的喜愛,同時還做到了傾聽系主任的感受和需要,及時給予反饋,消除系主任的擔心和顧慮。教師們的做法也給我們如何與上級溝通提供了借鑒。
? ? ?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聽到上級的意見時,通常?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在上級面前,我們有時可能會有點緊張,以致無法靜下心來體會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并給予反饋,因此,我特別欣賞這些教師,能像傾聽學生那樣傾聽他們的系主任。
? ? ? 我的啟發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在與家人、朋友、同事溝通時,放下一切的想法,傾聽對方的心聲。尤其是和父母、上級溝通時,傾聽他們的需要和感受,對父母、上級的疑慮和擔心,給予更多的反饋。
傾聽和示弱的能力
? ? ?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表達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我們有時也許會發現,運用非暴力溝通是有挑戰性的。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不好意思表達出來。然而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的溝通。我們最不愿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
? ? ? 作者在這里列舉了他的遭遇、表明了傾聽和示弱取得的成果。有一次,他在克里夫蘭和一群社會青年作為顧問進行談話時,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我感到傷心,我需要尊重,”,“哦,你們看,”有一個人說道,“他感到傷心,這簡直糟透了!”,這時,其他人都哈哈大笑。如果聽到這樣的話,你是把它看作是攻擊,還是通過它來了解這些青年的感受和需要?如果將它看作是羞辱或攻擊,你很可能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甚至因為過于惱怒或害怕而無法傾聽他們。作者建議首先獲得必要的傾聽,以避免為充斥頭腦的各種想法所束縛。作者用心體會著那位青年的話,以及之后的笑聲,他認為他們不高興,是因為他們把他的話當做指責,然而,通過傾聽感受和需要,作者既沒有氣餒,也沒有生氣,并對那些青年的不滿說出了個人的理解,對話持續了45分鐘后,氣氛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些青年開始認為作者真的能夠理解他們。最后結束時把作者評價為是最好的顧問。作者的同伴大吃一驚,悄悄的問他“可是,你什么也沒有說啊!”實際上,通過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并給予他們反饋,作者示范了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來溝通。
? ? ? 把傷心、害怕的感受表達出來是比較艱難的,我們在說“我很傷心”這句話時,有時會被對方認為是指責。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去接受挑戰,通過傾聽與示弱,找出人們語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找出相通的人性,最終達成理解。
? ? ? 我的啟示是,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有時做起來真的很難。比如,這兩天父母親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犯了,他們打電話給我訴說時,我心里很急,因為這種病犯過好幾次,所以就沒有耐心聽他們講述,而是在電話里建議勸他們少干家務活,多靜臥休息。因為自己分身無術,無法在他們身邊照顧,就建議他們找一位保姆來照顧他們。每次我這樣說時,他們都說考慮考慮。以前,我認為這是他們不習慣接受他人的照顧,擔心花錢,看到文章中的事例我明白了,或許父母打電話給我訴說病痛,是他們需要傾聽,而我內心卻認為是他們抱怨沒人照顧,所以建議找保姆。而他們卻一拖再拖不愿接受這個建議,實則是因為這不是他們心中想要的反饋。
傾聽可以預防潛在的暴力
? ? ? 作者敘述了人們,尤其是婦女在面對強奸犯、癮君子等這類特殊人群提出過分請求時,如何成功處理的案例。
? ? ? 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我們要全神貫注的觀察對方,并通過語言將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描述出來,他是不是很焦慮和不安,同時提出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滿足他,而不用傷害自己。當事人說,剛開始時確實很恐怖,她就告誡自己,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為自己辯護。在和對方說了幾句話后,她就不再將對方看作是惡魔。并通過表達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讓對方醒悟,找出替代的方法,而沒有被傷害。那個婦女認為,那些被看作是惡魔的人,其實還是人,只是有時我們無法看到他們和我們的相通之處。
? ? ? 為什么會有犯罪,會有家暴,會有動手打架,這些潛在的暴力背后,或許也是人性的被尊重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
? ? ? 我們明白了與他人的潛在暴力行為溝通的方法,可是與親人的溝通有時卻不能幸免。作者說他難找到更好的例子來說明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有多困難。? ? 盡管我們知道要謹慎使用“不過”“可是”“但是”這些詞語,但和家人溝通時我們情急之下總是脫口而出。或許,這就是我們要反復學習非暴力溝通的原因,因為這種慣性比較難以改變。
傾聽可以更好地理解別人說“不”
? ? ? 當別人說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有時我們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也許就會發現,是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 ? ? 作者舉了一個事例,他請大家去喝咖啡,但有位女士非常唐突的說不。后來他和這位女士交談了解到,不是因為她不愛喝咖啡,而是因為她擔心一起去喝咖啡,作者會一直留意她說話的方式,并評判她,想到這一點她就不想去了。原來她是擔心在公共場合作者會評價她的表達方式。當作者明確表示不會這樣時,她欣然前往。
? ? ? 我的啟發是,當他人說“不”時,帶給我們的提醒,和我們聽到抱怨、指責是一樣的,就是找尋他人語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特別是一個“不”,能從表面語言中得到的信息過少,有時比抱怨和指責更難獲取到真實的信息,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給予對方更多的關注。比如上面我提到與父母的溝通,他們不接受保姆來照顧他們,或許有更多的沒有說出口的原因,因為我的忽視傾聽,所以沒有找到妥善的解決辦法。
? ? ? 我的踐行小目標,多花時間傾聽父母的傾訴,讓他們訴說完整的病痛反應,面對他們不接受保姆照顧的情況,找尋背后的原因,不再提建議和要求,默默傾聽,嘗試理解他們。
傾聽可以使談話生動有趣
? ? ?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么期待,這樣的談話是很累人的,他只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啊。無法幫助我們與他人加深聯系,這種局面的出現,往往是因為說話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盡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等的越久也就越難做到這一點,我們這樣做并不是想要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請求他人體會自身的狀態。
? ? ? 我的啟發,有時候,我們傾訴是因為自身認知和環境條件的局限,沒有發現問題的實質,不能順暢地表達出來自己的需要,作為“旁觀者清”,我們作為傾聽者,可以嘗試幫助他人理清思路,幫助他們認清和表達出需要。
? ? 使談話生動有趣的另一種方式是直接表達我們的愿望。你也許會想打斷一個人的談話是不禮貌的。我確信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做負擔。
? ? 我的啟示,非暴力溝通提倡全身心傾聽,而不是假裝在聽、表面在聽。以前遇到他人描述啰嗦,發散型的表達方式時,我為了面子也不愿打斷別人,或說出自己的感受,以為這樣是尊重別人,現在想來,自己的這種做法既浪費時間還無助于溝通。下次再遇到這種事情,我要去幫助、引導,而不是默默忍受。
傾聽可以治愈心靈的創傷
? ? ? 有的時候,我們說了心里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別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 ? ? 作者舉例他做心理醫生時,治愈了一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他用兩個月的時間,每天向這位不肯開口的女患者進行談話,細心觀察她的反應,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一周后,患者的表情慢慢開始有反應,經過兩個多月的談話,她理解了作者的關心和幫助,艱難地講出了心中的煩惱。后經過一年多的治療,最終病愈。事后她說“我發現,有機會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并得到他人的傾聽和理解,是多么的幸福!”
? ? ? 傾聽,幫助人們治愈了心靈的創傷,作為一個聽眾,我們并不需要心理學知識或接受有關精神療法的訓練,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和需要。
? ? ? 當朋友或家人有了心理難題,我們想出手幫助、有時卻會茫然不自信,認為自己不是醫生缺少專業知識,沒有能力幫助他們解決煩惱。通過本章的學習,我明白了:用傾聽的力量,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就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 ? ? 新年來臨,我要回家探望父母和公婆,我準備用傾聽的力量,帶給他們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