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自相應,同心自相知;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雖然李叔同的這首《送別》歌曲背后的故事和這首歌一樣為世人所熟知,欣賞這首《送別》歌曲,還得從此歌的背景說起。李叔同早年加入城南文社,每次征文總獲第一。江南詩人許幻園欣賞其才情便邀其進入許家豪舍城南草堂同住,在其屋門掛上《李廬》的牌匾。李也非常欽慕許的詩文,兩人友情因此成就。1913年富家許幻園因時局變換突遭破產被迫離開上海。辭行時,他站在李叔同屋外簡短告別即轉身離去。許未進門,李未出門,望著窗外大雪紛飛中許漸行漸遠的背影,李叔同默默無言,佇立許久,遂轉身寫下這首詩詞。此歌曲作成五年后,李叔同剃度出家成為弘一法師。
同一首歌,有人聽出了高山流水、知音寄盼;有人聽出了風聚人散、寂寞流年;有人聽出了思念悱惻、情深誼遠;有人聽出了紹華蒼顏、人生其憾 …… 。古往今來,多少以送別為題的詩詞無出其右。
這首歌的曲調取自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李叔同把他的《送別》詩填詞在此曲中應該也是經過仔細甄選作成。
一別與秋鴻,差池詎相見;長風幾萬里,何時月照還;
《送別》詞曲意境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渾然天成。歌詞意境高遠,長短句自然合轍押韻。歌曲旋律幽婉抒情、兼有兒歌曲風,易于傳唱。西陽晚風翹盼故人的畫面隨著旋律歌詞浮出,風雪寒冬孤影揮離的畫面也同時緩緩疊加展現。摯友告辭,未見人面,沒有敘談,沒有只言片語的挽留,沒有相囑送別,也沒有問歸期。想起一句古語“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性清高淡遠,不會有當面大喜大悲的作態,不會有當面傷心流淚的沖動,太了解彼此,任何語言皆為多余,也深諳人生聚散原本就是這樣自然和順理成章,只把知交友情埋在心底。從冬到夏、四季更替,望斷白云;黃昏里牽心,晚風中掛記,舉杯憶歡聚,驚夢別依稀。縱然時局變幻,不論足跡何處,惟念人長久,歸來待有時。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幾度隔山川,江山此夜寒
合唱作品《城南送別》是周鑫泉根據《送別》所作的四聲部合唱編曲作品。《城南送別》完整保留了李叔同的原歌詞,但是把原歌詞的順序作了調整。在《城南送別》中原詞第二段被放在了前面,原詞的第一段置后。合唱曲的開頭一氣重復兩遍: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先敘述期盼友歸來的迫切心情,特意叮囑友人歸來時切莫踟躕猶豫,朋友一直在此等候。接著下半闕,“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既是對知交離散的傷懷嗟嘆,又是對友人的隔空提醒,人生既然聚少離多,切記早日歸來相擁歡聚。原詞的第一段被移到了歌曲的后半部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一段展現的是一個具象畫面。我們仿佛看到風中佇立的背影遙望落日漸漸沉入遠山背后;入夜自斟自飲抱憾而臥,夢見的依然是別離,心冷身寒,想天涯海角白云何處?借酒澆愁愁更愁,借酒埋思思更思。生命中的諸多告別比不辭而別更讓人難過的是,一句再見過后,再也沒能相見。《城南送別》這樣把歌詞順序重置,讓前半部分對盼聚悵離文句在后半部分詩詞的具象畫面中得到突顯加強。歌詞順序重置,做成了先盼后悵,在結尾唱出盼歸無歸的悵然心情。
《送別》唱的是傷別離盼重聚,結尾強調對友人回歸的期望。《城南送別》則是盼重聚傷別離,結尾側重表述了離別思念的傷懷。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曲不絕,詞延綿,人生大都經歷過歡聚離別。以中歐校友同學論,入學時走進中歐校園同學相識相聚,畢業時走出校園即是別離,那么這首歌也是我們同學間的相互送別歌,也唱出我們同學的離聚情。也許從此同學聚少離多,也許就是一別不復,難能再聚。珍惜每一次的歡聚,珍惜人生中的每一次友情機遇,不負年華,是我們共同的心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