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有一位禪師,帶領一幫弟子來到一片草地上。他問弟子們,怎么可以除掉草地上的雜草。弟子們想了各種辦法,拔、鏟、挖等等。但禪師說,這都不是最佳辦法。因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只又生”。
什么才是最好的辦法呢?禪師說:明年你們就知道了。
到了第二年,弟子再回來發現,這片草地長出了成片的糧食,再也看不見原來的雜草。弟子們才明白最好的辦法,原來是在草地上種糧食。
道理
這是禪師的智慧——用糧食根除雜草。我們在培養習慣時,是否可從禪師那里得到領悟呢?好習慣多了,壞習慣自然就少了。
那么,閱讀時你有記錄的習慣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自古就有。借用《大話數據結構》作者程杰在其中所說的:閱讀時,摘抄是非常好的習慣。“最淡的墨水也勝于最強的記憶!”有不少人會認為摘抄了將來也不會再去看,有什么必要,但其實在寫字的過程就是大腦學習的 過程,寫字在減緩你閱讀的速度,從而讓你更好地消化閱讀的內容。
那么,觀影時你有記錄的習慣嗎?電影帶給我們的是一個五光十色、流連忘返的世界,讓我們快樂,使我們頓悟。熱愛電影的你,從看的第一部影片開始,不斷增加,到目前為止,你看了多少部影片?就算你記憶再好,這么多部要想記清楚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那么你有做觀影記錄的習慣嗎?你喜歡以哪種方式記錄精彩,又在哪里留下了你的觀影足跡呢?
那么,靈感來時你有記錄的習慣嗎?平時讀書遇到的好句好段落,看電影里的經典臺詞,情節,場景,旋律。出去玩看到的風景,和朋友隨意聊天的某個瞬間,都有可能不經意意產生靈感,腦子里浮現出新想法,你是如何記錄這些靈感?又是如何管理和處理它們的呢?
其實,記錄本身就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很多年以前自己就是一個天天寫日記的家伙。
記錄生活。每天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身邊的事,或者是社會上的一些現象,觀光過的美麗景色……總會有自己的想法或情感,日記就給了你一個自由表達的機會,翻了翻十年前的日記,看到自己當年有過的迷茫,如何掙扎著走出痛苦,變得堅強,也看到當時一些智者指點迷津,直指痛處。隨著時間的流逝,見證著成長。如果能夠很好地堅持寫日記,便擁有了一本珍貴的成長紀念冊。
記錄心情。不開心的事伴著流淌的文字淡去消逝,心也漸漸抒懷;開心的事情隨著指尖的跳躍變得更加深刻,更加快樂。當你記錄一些文字的時候,它會慢慢流進你的大腦里,每一句話都值得你百轉千回的去思考,修正你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一筆一錄,一切都是小事。
深度思考。記錄就是幫我們在原有思考基礎上加深思考,拓寬視野,不自覺之中就把平時學到的知識運用進來。
記錄的好處在于,它不是以 “成果” 為焦點的,它是以過程為焦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