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電影基本代表了我對日本電影的印象,平靜、平淡、緩慢、瑣碎,充滿了生活氣息,但也總帶有一種脫離現實的唯美。情感的表達一貫含蓄、克制,但更顯深厚和重量。這部《比海更深》也是如此。
影片中,阿部寬飾演的多良剛離婚不久,是一個落魄的作家,寫過一本還算有名的小說,但也僅此而已。如今在一家私人偵探公司工作,其實就干些抓小三、偷拍、竊聽之類的事情,勉強過活。答應前妻響子的贍養費,一直也拿不出來,承諾兒子的禮物也一再食言。因為缺錢,一月一次的重聚都難以為繼。
多良自己其實就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無法自制,總為眼前的小利和刺激所誘惑。片中多次說他“大器晚成”,就包含著這個意思吧,而且,最后也沒“成”多少。一個人從來不會說變就變,說頓悟就頓悟,每個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總是一個連續一致的整體,改變和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往往是從埋下一顆不起眼的種子開始,然后等待緩慢生長。
多良父親離世不久,家里便只剩下母親一個人。而每次回家,他首先惦記的卻是找點什么值錢的東西去典當,直到影片結束也沒長進,最后找到了父親的硯臺,一早便拿去換了錢。偷拍、抓小三的工作中,好不容易掙了點錢,一高興又忍不住去賭博,買彩票。沒錢給贍養費,找的借口也是完全禁不起推敲,甚至是明顯的幼稚。給兒子買運動鞋時,因為錢不夠,故意把新鞋在地上偷偷蹭臟,方便討價。與之對比,兒子表現得反而更加成熟,知道挑便宜的鞋,覺得買彩票不好,體諒奶奶的不易。
多良就是這么一個市井之人,說得不好聽一點,是一個不太體面的人。但這一切的缺點并不至于讓他多招人厭惡。他能夠安于現在的位置,做好自己那卑微、甚至遭人鄙視的工作。他也談及自己的夢想,面對狗血的現實常有感慨,但夢想從未消失。雖然愛錢,貪圖一時的快樂和小利,妄想中大獎,但不吝嗇,也從未有過什么越界的行為。他像是一個進了游樂場的孩子,為各種刺激和誘惑所牽絆,無法堅守一個確定的方向。他珍視家人,不逃避責任。對離自己而去,帶走兒子的妻子亦沒有太多怨恨,甚至能夠理解。世俗也好,平庸、落魄也罷,但他有一種難得的自知。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片中多次出現這句話。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但用來形容多良再合適不過了。利用工作之便,他跟蹤前妻與別人約會,看著自己的兒子可能就要把一個陌生男人叫爸爸了。影片對此處理得很輕松,多良沒有表現出多么強烈的情緒,甚至多有自嘲,但那種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心情,絕不輕松吧。他一路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夢想,失去了妻子、孩子、父親,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現在還是只能遠遠看著,依然無力。
這便是無數普通人的狀態吧,丟失了很多東西,慢慢活成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樣子,充溢著漫無邊際的無力感。
最后,那場被預報了多次的臺風終于來了。它給了多良一個機會,也給了兩個破裂的家庭一個機會。因為這場臺風,前妻與兒子不得不和多良一起在他母親家留宿,這部分應該是影片的高潮。但即使是高潮,也是那么瑣碎、平實。吃飯,洗澡,閑聊,看電視,翻翻舊照片,僅此而已。這就是生活了。
多良的母親當然想借這個機會幫兒子挽回妻子,但也是相當克制,沒有夸張的眼淚和情感告白。最直接的也只有那句小心的對響子的詢問:“你們那個已經沒有希望了吧?”響子安靜地點頭,嗯了一聲后,母親便及時打住,轉移了話題。這種自持與對別人的理解著實珍貴。
這一晚結束時,多良、響子和兒子一起在風雨中的公園里尋找被吹散的彩票,看上去還是那么輕松、親密,就像過去一樣完好,雖然這是一個已經離散的家庭。但這或許才是最好的狀態,甚至比以前在一起還好。離散之后,各自回歸到自己本來的樣子,沒有了束縛,不再相互捆綁,也開始接受對方本來的樣子。勉強的復合才不是好的結果,反而可能是最壞的結果。
看到一半,其實就能猜到影片的結尾了,多良當然不會和響子和好如初。分開后,生活還要繼續。每個人都好好的,都有了成長。結局,人群中他們一家三口再次分別,多良看著響子和兒子遠去的背影,然后微笑著轉身,走入人群。這不是永別,他們還有各自的生活,一切還將繼續。
臺風中的夜晚,聽著廣播里的《比海更深》,多良的母親說,她這一生并沒有愛誰比海更深,就是因為沒有才過得開心,平凡的生活也能自得其樂,人生很單純的。
題圖來自:電影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