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有個老師,經常喜歡說:走帶你去「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仔細想想,好像現在我們都生活在知識的海洋里,準確的說是「 信息的海洋里 」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也讓這信息的海洋顯得更加的波濤洶涌
一個人掉進海里,如果不會游泳,就得掙扎,否則就會淹死,而在互聯網這片讓人很舒服的海里,即不用掙扎,也不會淹死,在「信息的海洋遨游」的代價是時間,可能是? 一小時? 一天,? 一個月,或三年五年,張愛玲說:「對于年輕人,三年五載便是一生一世,三十歲以后,十年八年只是指縫之間」
掙扎
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我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只要閑下來,就想找點事情做,提升一下,今年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讀書了
每天一有時間我就會拿書來看,買很多的書,一本一本看完了,好像懂點什么,但又說不出來,說不清楚,是我讀書的真實寫照
記得有一次,「晶姐半開玩笑的問我,你天天讀書有什么用,你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呢」
這件事情在我的心里留下很大的陰影
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很傻,還是我看書不夠認真.
從那之后我給自己定下目標:
一本書多看幾遍,不要急,一章一章的看? ? ? ? ? ? ? ? ? ? ? ? ? ? ? ?
看到好的句子和故事,一字不漏的背下來
把智能手機換成老人機,
? ? 用中午午休的時間來看書
在這個階段看的書有:《窮查理寶典》《超越智商》《人類簡史》《思考快與慢》《心流》《淺薄》《三生有幸》《這才是心理學》這些書看完了,能記住的知識寥寥無幾之前定下的目標,一個也沒完成,該不會的還是不會?
改變
一只青蛙想跳到床上,自以為會跳就可以,但是高度不夠又沒有方法時,那么跳一個晚上也是白跳
作家蔡志忠在他的筆記里寫道「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便可達到頂峰」「人生像走階梯,每一階有每一階的難點,無法克服難點,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無進展」
人們往往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是找到問題的對立面進行解決,比如,冷了就多穿點? 沒錢了就像辦法掙錢? 覺得手機玩多了就少玩一點,? 等等? 當然這些方法可能有用,但仔細想想,這些都不是從本質來改變
這里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個農夫,家里有個果園,有一天他發現果園里的池子臭了,并且死了幾只魚,于是他撈出魚,把水排干,將池子低發臭了的淤泥清理干凈,并且用水泥把池子低刷了一遍,忙活了幾天,花了不少錢,池子終于不臭了,
但是過了兩個月,又死了幾只魚,池子又臭了」怎么回事?
表明上的問題是池子發臭,底下有細菌滋生,然而本質的問題是,池子太深,流通性不好,底下水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從而使厭氧性的惡臭的細菌在池低迅速繁衍
其實只需要裝一個水泵就可以解決問題
之前的我,總是大量的閱讀,沒有目的,沒有目標,只是覺得要學習,報了許多學習的課程,錢是花了不少,卻也沒學會什么東西很多人都知道知識的重要性.想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 「焦慮和欲望」是我們乖乖掏錢的軟肋,被反復的利用.
直到我遇到《笨方法學寫作》,沒有速成,沒有焦慮,有的只是科學的方法和持續不斷的練習,陳老師是那樣的樸實與真誠;「我的目標是讓更多的人走上正確練習寫作的道路,明白學習寫作并非三天兩日的事情,學習這門課程,不能給你的生活帶來瞬間巨變,真實的寫作平平淡淡,沒有驚天動地,沒有飛速躍遷,但它一定能融入你的生活,愿寫作之于你,不是靈丹妙藥,不是升級神器,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
4月11日,在《笨方法學寫作》提交了第一次的作業,到現在兩個多月的時間了,可以說,這次學習改變了我的方向,是《改變》一書中所提出的根本性的改變,第二序列的改變:
從閱讀到寫作
人總是很難控制自己,好像身體里住了一個魔鬼和天使,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魔鬼在主導我們的身體,大腦不愛思考,相對于寫來說,閱讀可以說是很舒服的一件事了,如果我還停留在以前的那個狀態,每天可能就會以為讀點書就是在努力了,慢慢總會進步,那可真是自己騙自己了,? ? 自從開始學習寫作之后,每天都會寫好幾張卡片「從閱讀的信息接收,到寫卡片的信息處理」
正如生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坎德爾說的那樣「對于需要長期保存的記憶而言,輸入的信息必須經過徹底而深入的處理,要完成這樣的出理過程,就得留意這些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跟記憶中已有的知識,有意義的,系統化的聯系起來,如果我們不能在工作記憶中對信息給予關注,那些信息能維持的時間最多只有幾秒鐘,不會在大腦中留下任何痕跡」
」卡片寫作就是對知識的深度加工
從無目的閱讀到主題閱讀
卡片寫作,最小單位是卡片,從而給大腦降低了負擔,但隨著卡片寫的次數越來越多,我發現,即使是一張卡片,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完成的,發現寫卡片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是行動
總是不想寫,或者寫著寫著就想睡覺,總是想偷懶
另一個是
知識的輸入和輸出,怎么樣精確的輸入?? 怎么樣高效的輸出?
這兩個大問題激發了我很強烈的好奇心,
買了兩個系列的書? ? 心智系列? ? 和西蒙系列? 準備主題閱讀
最小行動
以前的自己,看到什么都想學 ,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每每定下的計劃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
究其原因,「 都是想要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
改變一個人的不是有多大的理想抱負,而是每天點點滴滴的積累,就像曾國藩說的「用功不求過猛,但求有恒」每天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完成了就會有一種滿足感,一次次的成功經驗會增加信心.
寫一張卡片就是一次最小行動,巴掌大小,用來智識生產再合適不過了,卡片是就是一個組塊也就是記憶的最小單位。
比如嘗試記住下面這幾個字
「 有? 渡? ? 但? ? 教? 馬? 胡? 將? 山? 龍? 城? 飛 在? 不? 鞍? 」?
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編碼,要記下這些字是不容易的,畢竟人的短時記憶容量有限,然而若進行有效編碼之后,在很短時間內便能記住,而卡片的作用就是將知識進行有效編碼,以便記憶和提取。
如果你讀過西蒙的書就知道
所有的高手都是靠一點一滴的積累
想成為任何一個領域的高手,最少需要十年的時間需要5-20萬個組塊
自從開始關注最小行動之后,生活發生了許多改變? 每天按排固定的時間寫卡片,健身,閱讀還用一個小的本子,來專門記錄「 最小行動」
每次完成任務都會有很強的滿足感
我是一個不聰明的人,練健身身體條件也不好,
學什么東西總比別人慢一點,做什么都很垃圾,很菜,哈哈? 但是我相信
「笨拙的人往往有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