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習慣,大多數人與秉性相提并論。作者開篇說:品德實質上是習慣的合成。習慣是一貫的,好的習慣勿須質疑,可壞的習慣呢?它會跟地球的引力一樣沖擊著我們的生活,不管習慣的好壞,只要我們在道上,善加利用,壞的也會轉境的。
我們對習慣的理解作者從三個方面知識,技巧與意愿闡明了習慣是三者相互交織的結果。要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知識是指點做什么和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同時要改變習慣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有了更高的目標才能激發改變,面向未來犧牲當下的意愿才能促進改變。
人的習慣是在不斷成長與成熟中形成的,它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依賴期,獨立期和互賴期。三個階段又受生理,智力與情感的相互制約。當我們理清這些關系時,我們的領域就成功,我們的效能就更高了。
作者介紹的七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這七個習慣都能產生高效能,因為它們基于原則,效果持久,是品德的基礎,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把握機會,不斷學習并結合其他原則以實現螺旋向上的成長。
這個原則是什么呢?這些習慣它們以符合自然法則的思維定式為基礎,作者把這個自然法則稱為產出/產能平衡(P/PC Balaance)的原則。作者用講故事舉例子剖析該原則的效能,它包含兩個要素:一是產出,即寓言故事中的金蛋,二是產能,生產的資產或能力,即寓言故事中下金蛋的鵝。效能在于產出與產能的平衡。P代表希望獲得的產出,即金蛋;PC代表產能,即生產金蛋的資產或能力。
作者又通過三類資產:物質資產,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來分別剖析產出與產能的平衡原則。在這里還通過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企業與團體等事例在三類資產中的靈活運用,闡明了:產出與產能平衡原則是效能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準;是指引人生的燈塔,是效能的定義和模式,是七個習慣中的基礎。
由此我明白了十年開店的生涯導致今天仍是孤身一人的原因。在產出/產能平衡原則上,我一直是失衡發展的。店面的產能問題大于產出。產出與產能平衡的原則告訴我們:你希望員工同事們怎樣對待顧客,就要怎樣對待員工同事們。我可以買到員工的時間,卻買不到他們的心,而心才是忠誠與熱忱的根源;我可以買到員工的體能,卻買不到他們的頭腦,而頭腦才是創造力和智慧的源泉。產能要求象對待顧客一樣對待員工,他們值得被視為珍寶,因為員工會貢獻自己的精華一一心和頭腦。可我在現實中,長年吃素忽略了員工的飲食生活;工作中要求嚴格忽略了員工是否愿意接受對顧客的服務;人際交往中思想守舊,忽略了員工是新時代的浪潮人……所有這些都是店面存在的問題,以前不知道,通過學習,閱讀才晃然大悟。運用好這一原則,將使我事業有實質性的發展,讓成功成為必然。
感恩作者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