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沒有看到群里“茶涼了沒”的文章之前,我是不知道瓊瑤的那個聲明的。是看了這位群友的兩篇文章,才知道有這個事。
從文章上看,群友茶涼了沒在寫文前做了不少的功課,文章也寫的非常有深度。對于整個事件的解析也很有內(nèi)涵。但是我覺得有些觀點不是很認同。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原則,我也就其中的一些問題發(fā)表點自己的看法。
站在不同的年齡,對瓊瑤的觀感是不同的。十年前看瓊瑤那是個大咖,每一個消息都可能引起自己的很大關(guān)注。而在現(xiàn)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她的消息早就淹沒其中,即使看到也沒有心情去關(guān)注。對于她的聲明本人沒有深入了解,就不妄言分析她的心理歷程,僅僅談?wù)剬τ谂R終關(guān)懷的一點看法。
年過而立,也經(jīng)歷了一些老人的去世和臨終照顧。自己的爺爺是得癌癥走的,走的時候很痛苦。我自己不在老家工作,常常上完夜班趕幾小時的火車回去看望爺爺。記得那時是夏天,到了老家就卷縮在醫(yī)院走廊的椅子上睡覺。在爺爺最后的時間,我的奶奶依然是照顧爺爺?shù)闹髁ΑN抑皇桥惆樵谂赃叀N覍敔數(shù)母星槭呛苌畹模袝r夜里都睡了,爺爺一個人痛醒和呻吟,我坐在床邊不停的幫他按摩胃部。對于老人的時日不多和痛苦真的無能為力。
雖然沒有人告訴爺爺?shù)昧耸裁床。蚁霠敔斒怯袛?shù)的,最后那一兩個月自己試驗著各種偏方,有時連自己的尿都喝。也許無論多豁達的人,在死亡到來的時候都有求生的欲望。自己前妻的外婆得癌癥兩年,臨走前還要家里給她打一萬多一支的特效藥。直到死去的前一天,意志清醒的時候也有著強大的求生欲望。
安樂死,是個沉重的話題,但是對于病人來說,求生是個本能。我們從何來得知老人的心理,來替他做選擇呢?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古話,我想也應(yīng)驗在每個人的身上。不談道德,老人的逝去,對活著的人來說是哀思但也是一種解脫。
回到瓊瑤的這事上,是因為愛情沒了,還是因為久病床前無孝子,作為外人我們也不應(yīng)該去分清和試圖分析出來,本身作為老人,瓊瑤也已經(jīng)老邁。從精力上也很難去照顧到同樣的老人。那么,她的問題是不愿照顧老伴?還是想讓老伴體面的離去?或者僅僅是只是有感而發(fā),希望輪到自己的時候能讓自己走的有尊嚴一點?我覺的最大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文人,她只是將自己的想法寫了出來,以至于大眾從中找到了可攻擊點。
對于照顧老人和臨終關(guān)懷,一方面我們盡到自己的責(zé)任,另一方面再考慮到病人的意愿,不放棄不舍棄。但是也允許照顧者在思想上來點小差吧,別太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