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舒婷《致橡樹》節選
人人都愛錦上添花,卻不愛雪中送炭。但是好的愛情,從來都是錦上添花,絕不是雪中送炭。當《歡樂頌2》中樊勝美敢于面對自己的內心,明白她對王柏川的感情是依賴,是救命稻草而不是愛情時,她才真正從家庭中成長獨立。
《歡樂頌2》整部劇無非在講述一個道理:活出你自己。這個世界能拯救你的也只有你自己。一個獨立而自信的女人,最深刻的追求不是男人,也不是將自己的夢想依附于男人身上,不是婆媳,不是衣服包包,不是胖瘦美丑,不是孩子,而是每個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都要面對的——自我。獨立的女人,不再作為妻子、女友、母親、小三等身份去演繹人生,而是作為她自己,去演繹一個活色生香的人。
這部以女性視角展開故事描述,對女性的自我成長深度剖析的電視劇,雖然浮夸,卻對中國現代女性自我意識的崛起,有著教科書般的意義。
在12世紀之前,英文字典里還沒有 “she”這個字。“她”字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至少出現在明代,但“她”字作為女性代詞在古代與俗體字一樣很少在公開的印刷刊物上出現,并多被“他”字代替。后來人們又借用方言中的“伊”來專門代表女性第三人稱單數,并在晚清和“五四”前后成為一種趨勢。1918年,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詩人和語言學家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稱女性,一時轟動全國。這種現象一出現,就遭到封建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卻很快得到人民群眾的承認、稱贊,并被廣泛使用,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周作人于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劉半農的這個建議:“中國第三人稱代名詞沒有性的分別,狠覺不便。半農創造‘她’ 字和 ‘他’ 字并用。”1920年,劉半農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叫我如何不想她》,才使“她”字被廣泛流傳。可見,“她“字被廣泛使用的歷史也不過百年。
2000年,美國方言學會“世紀之字”評選活動,“她”以絕對優勢戰勝“科學”等候選字,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一個字。“她”字的入選,意味著女性不再是兩性中無足輕重的一方。
知識經濟的到來取代了體力勞動的時代,女性特有的細膩、靈活、關愛、耐心等優勢,得以有發揮的空間。《歡樂頌》中,不僅安迪在金融領域所向披靡,平衡著男權世界里面的資源。鬼靈精怪的曲筱綃也一步一個腳印的爭取在家族企業中的話語權。關關和邱瑩瑩面對愛情,也從未放棄過自己的事業,他們在事業中安身立命,找到自己的安全感。
初夏的六月,畢業的狂歡中有分別的醉意。從畢業這一刻開始,我們開始自己對自己負責。一段段大學戀情開始被審視,被掂量權衡,被猶疑是堅持還是舍棄。為什么,大學幾年的朝夕相處,一起看書,一起看電影,一起聚會,一起實習,很多人都把最好的年華專心陪伴了彼此,卻走不到最后?
古天樂和郭采潔的電影《巴黎假期》中,郭采潔為了男友的事業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把安全感寄托在對方身上,在男友離開的時候,整個人都崩潰。而古天樂的前女友是個工作狂,一路爬上高管未知,讓男友失去自信,變得自卑。
愛情里面,并不是金錢決定地位,而是自己對自己人格的定位。兩個獨立的人格,兩個自信自立的人格,才能在彼此祝福中相守一生。就像《薔薇島嶼》里說的: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彼此作伴,不要束縛,不要纏繞,不要占有,不要渴望從對方說身上挖掘到意義。抱的越緊,越容易感到孤獨。并排站在一起的兩個人,才能夠相互取暖,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
工作,事業,夢想,當情侶面臨著自己的未來和象牙塔中的愛情時,我只能說,能堅持的愛情不在乎朝朝暮暮,貌合神離的愛情不妨借畢業這把刀,早斷早好。
在愛情中,女性的獨立建立在自我滿足的前提上,但是生活遠遠不止愛情。《歡樂頌2》幾乎每個劇中人物的父母,對子女的生活、工作、擇偶各個方面,“手都伸得很長”。比如,關雎爾的媽媽來到上海的出租屋里,第一件事情就是不由分說地強行幫女兒拆洗被褥、打掃衛生。樊勝美長到30多歲,依然無法從家里“獨立”出來過上應有的個人生活,相反,她重男輕女的家人,對待家中的這個女兒,一直是予取予求、“嗷嗷待哺”的吸血狀。劇中人物父母對于子女擇偶的干涉,也讓人大開眼界。曲筱綃和包奕凡的“富一代”母親,都是“太后”脾氣十足,親自上陣以各種奇怪的方式去打探子女對象的情況。劇中其他兩個年輕男性角色應勤和王柏川的父母,對于自家兒子的擇偶也少不了指手畫腳。面對這樣的中國社會百態,一個獨立的女性,要抗拒“關心”,抗拒“干涉”,維護自我,仍有一條很長的自我成長道路要走。
看過《欲望都市》的姑娘們,應該都很羨慕這四個女人的恣意的個性和美得不真實的友誼。無論她們的婚姻愛情是否幸福,她們的友誼永遠堅固,在感情的需求里,女性可以在婚姻外找到想要的一切來實現自我,愛情和婚姻只是讓自己開心幸福的一種手段,并非必須。所以在國外的影視作品中,在一起和分開從來沒有那么費勁,追求各自的快樂是人生的首要意義。現代的中國人,以結婚作為一種建立家庭的模式,不論是在一起還是分開,都可費勁了,家長的參與和財產的分割常常會鬧得雞犬不寧,大動干戈。但這些,都將隨著教育的開化,在未來得到解決,不論男女,不論家庭,不論后代,我們首先是我們自己。一代代現代女性的成長,將帶動這個社會自我意識的萌芽,并打破傳統家庭、婚姻的存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