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逛簡村就像趕集,更像淘寶,只要你常來轉,總能找到你想要的東西。這不,今天看了一篇簡文,竟也讓我回憶起童年的趣事了。
不是啥事都能說想就想起來的,尤其是那些埋藏在記憶深處的,總要有把開啟的鑰匙打開你心靈的金鎖。
童年時,我家是沒有棗樹的。這在平時是沒有感覺的,只是到了八九月棗兒熟了的時候,才特羨慕有棗樹的人家。看著人家那緊閉的大門、聽著院子里那竹竿敲打棗枝的聲音,仿佛看到了落滿地的棗子,這時就想,我家要是有顆棗樹就好了!
我家沒有棗樹,可西鄰家卻是有的。我家與西鄰是有一道土坯墻相隔的,二米多高。我家的豬棚就是倚著西墻從南邊棚脊處向北面一個斜坡下來的,坡上面鋪著瓦。每到棗兒熟的季節,墻那邊總是伸過許多棗枝,帶著綠葉綴著紅棗,沉甸甸地向我點頭,而我總是禁不住誘惑,躡手躡腳輕踩著豬棚上的瓦向上攀去。我是不敢大意的。爬到棚脊頂時,先露了半截頭看西鄰院里有沒有人,或有沒有聲響,再看北屋門是否緊閉著。確認無人后,才用左手牽著棗枝,右手可勁地摘棗子,近處的摘完了,左手就用力往懷里拽棗枝,口袋裝滿了就往自家院里扔。一直到再也夠不著了才心有不甘地退回到地上。接下來便是盡情享用美味了!
兒時家鄉的棗兒只有兩種,一種是零棗,圓圓的;一種是堂(長)棗,呈長橢圓形。我西鄰的便是堂棗。這兩種棗子都很好吃,又甜又脆水分多,現在想起來還滿口生津。
至今已有幾十年沒吃過家鄉的棗子啦,市面上也見不到兒時的零棗或堂棗,倒是冬棗多了起來。冬棗雖說也好吃,卻總覺著不如秋季的好。
現在回到家鄉幾乎看不到一棵棗樹,也看不到任何土坯土墻了。映入眼簾的是一派嶄新的景象。兒時的棗兒只能永遠留在記憶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