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靈魂都在這里?
周末一個人去看完電影,回家和朋友討論劇情,無意間說起一個人看電影這件事。
朋友滿是不可思議地問,“一個人看電影不覺得奇怪嗎?”
我反而對他的問題感到奇怪,反問道:“一個人看怎么了?”
“你不覺得旁邊都是膩歪的情侶,或是玩得好的朋友,你一個人坐在他們中間,不覺得尷尬嗎?尤其是電影開場散場的時候,別人看著你一個人進出,想想別人的目光就覺得很刺眼啊。”
“我是去看電影,又不是去看別人如何看我。”總在乎其他人怎么看自己,那豈不是一直是他人的奴隸。
何況倘若全身心去享受生活,任何異樣的眼光都不會對自己產生干擾。
其實這并不是第一次有人這樣問我,好幾次當我和別人說起自己一個人看電影時,就會有人瞪大了眼睛看我,仿佛聽到了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一樣。
不知什么時候,“看電影”被冠以一種群體概念,而一個人去電影院,就好像是一件很難理解、很奇怪、很孤單的事情。
但是看電影,難道不是因為想看內容才去的嗎?倘若是純粹的興趣使然,就一定不會奢求需要人陪伴。
在黑暗中,我所有的目光都焦聚在銀幕投過來的那束光之上,根本無暇去注意他人的目光,隨著劇情的發展,我的心也跟著一起沉浮。
在我看來,電影絕不是什么社交工具,而是實實在在的引發思考,讓人的心理順暢的生活一部分。
有些電影,一個人看更加能夠有所感悟和體驗。倘若旁邊是好友熟人,看到深處難免交頭接耳,反而打亂思緒。
有一次一個人去影院看《云中行走》,看到男主菲利普為了自己的“藝術犯罪”在大樓的鋼索上一次次來回,我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才知道原來在沒有紛擾的狀態下,品味電影是多么美好,回味的過程中仿佛度過了劇中人的一生。
有人陪伴很好,但一個人也樂得自在。
我家附近有一片很大的廣場,每天傍晚會有無數居民在廣場上散步納涼。
偌大的廣場上,有幾類人最吸引人的注意,身邊總是圍滿了看客。
一種是提著水桶拿著長毛筆在廣場上就地練習書法的老人;
一種是握著高難度風箏在微風情況下也能放入高空的中年人;
一種是將散發五顏六色光的陀螺抽得轟響的壯漢。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始終都是一個人,自得其樂。
同樣是一個人,為什么他們能迎來看客的圍觀?我想,無非是因為他們在真心享受這一份獨處。
對于這些廣場上獨處著的人,哪怕被無數人圍觀,他們的心中也一定滿是靜謐。我更愿意稱這些獨處的人為“藝術家”,無論是從他們個人的才藝還是對生活的感悟上。
對于有些人來說,獨處的時光往往是一段難得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然看起來寂寞,但人卻是充實的。
有一次我作為圍觀的人群站在一旁觀賞,在我身旁有一位站在媽媽身邊的小朋友,從母子倆的對話中我聽出小朋友似乎正在學習書法。
我側過頭看小孩,不過7-8歲的年紀,但他臉上興奮的表情,明顯寫著躍躍一試。
旁邊的母親似乎有意讓孩子上前鍛煉一下,便慫恿著他向身前的老爺爺借過筆和桶寫上幾筆。
小朋友非常勇敢,過去叫了一聲爺爺,說明了自己的來意。老爺爺非常鄭重地交過筆桶,接著略微躬身說了一個“請”字。
那一刻我的印象極深,老人分明將小朋友當成同輩論交,一點也沒有輕視之意。
小孩也非常爭氣,幾筆字寫下來可以看出確實下過苦功,待小孩書寫完畢,老人走過來恭敬地接過筆桶,略問了幾句平時在哪里練習,似乎有意相邀晚上共同練習。
越能獨處的人,事實上越會與他人相處,因為他們往往能瞬間換位思考,更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用最合適的方式尊敬他人。
有句話叫做: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在獨處時,我們往往能從煩擾的生活和喧囂之中抽身出來,回歸最真的自己。
每到這時,我們又能獨自面對自己的內心,開始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阿桑在《葉子》中唱道: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并不意味著就會比在人群中寂寞。一個人時,不必遷就他人,不會拖累他人,不怕誤解他人。
上學時,我認識這樣一個人,文藝至死。他涉獵的范圍很廣,倘若真的和他聊天,似乎沒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領域。
但他卻有一個“弊病”,他是徹底的宅男一枚,生活得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若不是與他熟悉的人,他甚至很難與你說上一句話。
我對他充滿好奇,一個人的時候到底能做些什么?
有一次同學聚餐,他恰好坐在我的身邊,我便主動提出了我的疑問。
——每次一個人的時間你用來做什么呢?
——我用來和自己相處。
——以什么方式和自己相處?
——看書、閱讀,陪自己聊天,和自己思考,給自己建議。
原來,別人用于社交的時間,他始終都在房間中一個人閱讀,吸收一些有加之或者有趣的信息。
他并不是性格孤僻,只是在不斷收縮著自己的朋友圈,只和二三好友相處。得益于此,他省下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做自己喜歡的事。
他的獨處,使得時間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并用這些時間進行大量的自我思考。
在這樣失焦的時代里,沒有什么比自我沉淀來的更加奢侈。
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并從中有所收益,就是最高質量的獨處。
就像周國平在文章中寫道,“獨處是一種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具備這種能力并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產力。”
一個不那么合群的人,不意味著他待人便不友善,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也和不合群、沒修養沒有任何直接關系。
獨處的時候,更像是一種對自己內心的修煉和剖析。
一個人,哪怕是靜靜坐著放空自己,也是一個沉淀的過程。在放空中對最近的生活工作進行總結,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獨處的時候,也能夠更加專注自己正在做的事。
一個人,在沒人打擾的情況下,對工作和興趣愛好,會有更高的效率,無人打擾,往往是作品誕生的契機。
在獨處的過程中,你會看到很多類似的人,獨來獨往,無人陪伴,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
但倘若試著與他們交談,你會發現他們并不孤獨,他們都有著自己成熟的思想與獨特的生活態度。
所謂獨處,其實只是一種高級的生活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