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洋兄在群聊中抱怨,說大家的感情都淡了,對曾經朋友的問候換不來一句感謝,傷心之余也暗下決心,那些棄他而去的人,他亦將棄之。
情侶間也會這樣,一方總是會問另一方,我這么愛你,你為什么不愛我。
社會交往和戀愛中我們都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很容易將這種交往當做是一種交易。而所謂的得失感,就是交往實際和交往預期之間的差異。
比如一部32GB的Iphone手機,如果你的購入價格是4500元左右,那么你對這個價格應該會比較滿意,但如果購入價格在5000元以上,那么你可能覺得自己買貴了,也就是說,買得有些吃虧,當然,如果你只花了4000元,如果手機確認為正品新機,那你當然是賺了。
我們的這種“虧”和“賺”的感覺,就是我們實際購買價格和手機市場價格之差所帶給我們的感受,它非常真實,而且也非常容易衡量。
感情交往中也是這樣,在家庭觀念濃郁,集體主義氛圍強烈的中國社會,兩個人的交往從來都不是個人的事情,兩個相戀的人,無論我們認為他們的相愛有多么純真,也依然逃不過談婚論嫁時的禮金交易,無論或多或少,在這過程中,有些人結合了,有些人卻分開了,然后我們會說,愛情終究還是會被世俗打敗,感情還是逃不過金錢的束縛。
然而事情可能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其實愛情一開始,兩個人就已經開始計算付出和收獲了。在一方追求另一方時,追求的一方一定是在行動前預估了行動的結果和預計可得到的收益,并認為該收益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實現的。一旦形成這樣的認識,行動一方也隨即將想法付諸行動。
所以,其實在感情交往的一開始,這種情感交易的程序就已經啟動了,只有雙方交易持續平衡,才可能有發展的趨勢,換言之,如果一方僅僅接受反饋而不針對反饋進行回應,那么感情勢必不可能發展下去。這就像兩人聊天一樣,只有雙方都愿意交流,才能產生持續的交流動力。
我們傳統觀念上的門當戶對原則,其實就是基于對等交易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這就是社會交往中的一種相互性準則,該準則說明,別人對自己有好感,自己也會予以匯報,反之亦然,人們對不喜歡自己的人也感到反感。
尤其是朋友之間,這種關系處理不好,很容易轉變成敵人,也就是反目。
《羋月傳》里的羋月和羋姝本來是一對好姐妹,不僅互幫互助,甚至愿意為了對方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平衡的交往關系一直到羋姝遠嫁秦國后被打破,從相互性準則來看,主要是因為羋姝對嬴駟的感情付出并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甚至可以說,其預期回報的一部分轉嫁到羋月的身上了,幾個既得利益者,尤其是從他人的失利而獲利的人,當然增強了兩者間這種平衡的差異感,甚至變得不可調和,結果也只能是暴力手段解決了。
至于義渠君和羋月的感情交往,義渠君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具有長期眼光和極具耐心的投資者,不過在投資后期,義渠君顯然覺得自己的長期投資應該得到更多的回饋,那么非常自然地,如果不能消滅義渠君無盡的欲望,那么就只能消滅充滿欲望的人了。
感情交往從來是社會交往的一部分,在社會交往中,想要獲得長期的平衡其實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我們只會長期處于患得患失的狀態下,根據期望總是被高估的情況來看,我們會感覺失去的總比得到的多。
不過通常來說,你無法改變環境,但是卻可以改變對環境的態度,也就是說可以試著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回報期望,畢竟這些都是你一廂情愿的事情。
那些已經付出的,都已經變成過去,已經產生成本,因為已經發生的成本而消耗更多的成本,來實現一個可能并不滿意的收益,太不劃算。
根據相互性準則,如果你討厭一個人,還是盡量不要去談論他,因為你的評價往往也是負面的,這會導致你滿身負能量,而這些負能量可能會被你傾瀉到你身邊親近的人身上。
最重要的一點是,其實每個人都非常不重要,甚至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