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之難料,生命之神奇,得與失難分伯仲,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辯證哲思,相互依存。哲人說,無論你遇見誰,遇到什么事,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絕非偶然,一定能教會你些什么。
我相信。
正是因了那一場突如其來的重病,深切感知到生命的脆弱無常,也是因了那一場重病,發自心底由衷地說出“感謝病魔”!于是,在云淡風輕的日子里,不期然遇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里畫面,如此這般漸入佳境,“妙不可言”!
康復,何止于身——是對身心的共同修復,大病初愈真像是大夢方醒,禁不住吐露心聲:“我徜徉在心靈的天堂,身后落下一片塵埃”。恰似陶淵明之《桃花源》——堅信那是陶淵明歸隱田園,躬耕僻野的心之凈地,“忽逢桃花源”——心之遇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只是,我們走得太急了,如白駒過隙,來不及遇見。
假如,陶淵明先生依然執著于仕途的功名利祿,沒有“歸去來兮"的隱意,沒有"田園將蕪胡不歸!既目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的自省;沒有"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的參悟;沒有“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的覺知;沒有“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的安頓,就沒有"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堅定——又何以遇見“怡然自樂”的“桃花源”呢?
原來,遇見,不是有的放矢的先入為主,也不是慌不擇路的莽撞誤入,而是回歸心之凈地的泰然自若,是自在徜徉,是自我遇見。
然則如陶淵明般覺知者太寥寥,我輩大都躑躅于混沌與清明之間,竭一生之功,非造化弄人,皆難以得!
覺知是喚醒,是靈之功用。
人是靈與肉的結合,肉體需要物質的滿足,比如吃飯睡覺……,而靈性,則需要精神的補給,包括心靈的感知,喜悅哀傷……。一味執著于對物欲的追逐,靈魂被冷落的太久了,于是,全民閱讀,特別是央視《朗讀者》帶來的空前熱情,讓我們察覺出,被落在身后的荒蕪的靈魂,已經開始自我覺知追趕前行了。
應該說微博,智能手機,微信等的出現,的確讓許多平時無暇閱讀的人也開始了閱讀。然而,信息時代的互聯網,瞬息萬變的節奏,又讓閱讀成為瀏覽,疊加的鏈接無時不在催促著人們去關注更精彩的下一個!有多少人可以不被誘惑呢?
時代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更是潛移默化地動搖著我們的觀念。古人講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說書要反復讀,多次重復用心讀上3“千遍”,自然融匯廣通,了然于心;蘇東坡有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就是說先賢的典籍中蘊藏著的無窮學問,“熟讀深思”,自然會理解經典的奧妙。
這里的“千遍”,“百回讀”,都是指反復熟讀,而“其義自見”和“子自知”,取“熟能生巧”意,自然而然地了悟,而不是像我們現在,很多是為了應試,為了生存,是“不得不”的被動。
自見,自知,都是自我照見。深入典籍反復閱讀,心無旁騖全神貫注,不由自主的沉浸,況味怡得。如今,許多讀書人,依然選擇閱讀紙質書,因為它沒有那令人心神不寧躁動不安的“雜質”,因為展開書卷,彌散著的淡淡的書香,總會飄然而至,伴君“悅”入佳境,專注于閱讀。
中華文字,深藏意趣,比如“全神貫注”,是指全部能量集中傾注,是全身心的貫通,是專注之念力激活內在的“源頭活水”,是源源不斷流動“清如許”的智慧之泉;比如聚精會神,亦是一場“維度之約”,時空對接,思想的神交,是穿越時空的聚首,是隔著時空的對話,是遇見——遇見心中“桃花源”,得“拈花一笑”之意韻。
陶淵明先生說過:“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愛書喜讀的唐太宗也說過“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不論是歸屬田園的“布衣”,還是一國之君之“朕”,沉浸讀書,都“樂不思蜀”,“忘乎所以”,得妙不可言之佳境。難怪圣人要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古代由于印刷術的限制,一本好書得之不易,爭相傳閱,倍覺珍惜。而科技發達的今天,讀書面臨的首要問題則是選擇,在魚目混雜的茫茫書海里,正確選擇才能真正實現“開卷有益”。
《論語》中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可見古人之學問,不是我們當代人以為的學得某些知識,掌握某些養家糊口的技能,而是學習孝悌忠信,學習做人的學問。
哦,原來開卷有益的妙宗密藏,是注入了“人之初”的本善呀!是依靠道德學問,開發人性之善,引導,鼓勵,踐行,并彰顯德善的力量,讓我們的每一個抉擇,都有明確的方向。
《大學》開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人格的光明之德,是人性之光的感召,是溫暖的啟迪。我們選擇讀書,要讀明德修身之道,開啟智慧覺醒之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讀書亦是一種追隨,追隨智者的思想,從而成為或者超越智者。
近代文人胡適也說過:讀書是求智識,為做人。他所說的“智識”,也是尋求智慧之路,是為了看清這個世界,做人格健全的好人!
因此書格即人格,讀怎樣的書,決定一個人的品質,格局,高度和走向。
常常被要求推薦好書,不由自主地力薦閱讀經典。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集合了我們祖先的高度智慧,它是幸福人生快樂生活的源泉和法寶,其中蘊藏著“萬能鑰匙”,可以打開生活中不同的“鎖”。無論誰,只要愿意真正深入經典,久而久之必漸漸怡然自得,喜樂滿懷,遇見最好的自己,至少,有能力調整修正自己。
喜樂滿懷,"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此句是明朝董其昌所言,他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要將心中那種世俗的污濁之氣排凈,心內自成畫中之丘壑,遇見怡然之風景。
在我心里,讀萬卷書跟行萬里路,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旅游業興旺發達的今天,游走世界已經不是什么奢望了,然而支出同樣的費用,游走的“收入”,卻不盡相同。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是說古人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而今人學習很多都是為了美化自己,為了好看,給別人看。推及旅游,有多少人的旅游不只是刻得、落得“到此一游”的標簽?忙忙碌碌緊隨慢趕,“反正,你去的那個地方,我也去過!”不過爾爾。
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需要的是專一的沉浸,合一融入,需要人與天地自然萬物整體的契合。
有一位近三十年的好友,從小在軍營里長大,骨子里自由率性,只要有閑暇,她就喜歡將自己融入江山秀色之中,與自然之美相傍,共繪那一份來自山水之間靈動的美麗!令人驚嘆的是,英姿豪邁的軍中紅顏,在與自然風光的親密接觸中,竟然常常詩意泉涌,口吐蓮花,留下一串串莫可多得的雋永詩行。
那個夏荷盛開的時節,正在修復身心的我接受了她的美麗邀約,來至一處怡人的景致。風兒吹開來,絲絲沁芳,耳畔響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地。”兩個女人,漫步,沉浸……
忽然她說:“林林姐,好幸福啊!這花這草這夏荷,”說到這里,她抬頭仰望天空,說到:“還有藍天,白云,熱情的陽光……,此刻,一切的一切,都屬于你我,多么美好而富有的你和我!”陽光下她的臉像極了開放的荷,嫻靜,清雅,滿是純真的喜悅!
我相信,那份由衷的喜悅,來自于身心的沉浸,來自于與自然的和諧,來自于天地人的合一!雖然,你我同行,在同一個天空下,呼吸一樣芬香的空氣,可我認定,你是來到人間的天使啊,那個瞬間,遇見,你無與倫比的美麗!
讀你的時候,芬芳了自己,欣喜滿懷,豈不是領略了“領略”之美呢!朱光潛先生說: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
"忽如一夜春風來",悄然遇見,欣然領略,那絕美的感受亦是無與倫比!
腦際倏悠跳出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瞬時領悟:“破”,即是禪悟,是洞徹,是超越;“萬卷書”中的萬千景致千般情趣,“潤物細無聲”地秒秒入懷,運化升華生命之精氣神,盡享筆下神韻——“下筆如有神”,不就是超越之后的海闊天高,不就是俯瞰天下的逍遙自在嗎?……
人類生命的婉轉韻致,哪一“款”不是“讀”出來的呢?哪一種遇見,不是靈魂香味的相互吸引?“桃花源”,豈不是心靈凈土的等待?等待心之靈豐腴而圓滿的遇見!
謎底就在那里——陶淵明的“武陵人”,離開“桃花源”后,“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因為,遇見,是心之所至,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逍遙游,是不可說不可說的“妙法蓮華”。
值此世界讀書日,心內萬語千言,奈何言不達意如此這般,愿君不棄,“讀”入境界,遇見心中的桃花源!
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