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周嶺的第5篇原創文章
兩個小測試題,請根據自己的第一反應回答。
問題一:
假設你每天都去一個免費的自助食堂就餐,伙食很好,菜品也很豐富,熱菜、涼菜、湯菜、主食、面點、水果……長長的一排。請問,當你拿起餐盤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先看一眼所有的菜并大致確定每個菜的量,還是拿起盤子就直接就打?
問題二:
假設你剛從室外運動完回到房間。請問,進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先花上幾秒鐘想一想“我應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還是直奔手機先查看有沒有新來的信息?
這兩個場景其實是我自己曾經經常遇到的生活困惑,而我當時的第一反應都是后者。要么拿起盤子就打,全然不看全局,見喜歡吃的就多打一點,最后發現總量遠超預期,但是為了光盤,又不得不全部吃完,最終難受得是自己的胃;要么進屋后就習慣性得先拿起手機,然后不自覺得陷入群消息和朋友圈的大坑里無法自拔,耽誤了重要的事情。
一次兩次不要緊,但是一旦形成行為習慣而不自知,從長遠看,要么成為胖子,要么成為低效者,這是必然的!忽視關鍵節點,不問大局,埋頭就干的代價就是如此。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這的確是我自己切身的領悟!
01-抬頭和低頭
為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寧愿直接埋頭于細節,也不愿先抬頭看一下眼前的世界,直到走不下去了,才被迫抬頭環顧四周?
這大概和人類“避難趨易”的天性有關。因為埋頭沉溺于手頭的細節比起抬頭掌握大局觀要來得更容易些,更能獲得即時舒適的反饋,而掌握大局觀則需要費心費腦,能獲得的結果也顯得飄渺不定。
網上有句話很好地描述了這個現象的原因:多數人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而不假思考的做事情,表現的卻很勤奮。在思考和行動中兩個選項中,想清楚其實更難一些。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克服自己不良天性的過程。觀察那些優秀的人群,不難發現他們總是能夠把觀察、思考、判斷、反思當作天然的能力,花大量的時間在這個領域,最終形成比普通人更清晰的行動原則和更合理的行動決策,而普通人更傾向于直接去做那些不用動腦子的事情。“勤于思考”正是優秀群體所具備的優秀習慣,僅這一點點差異就可以甩開很多人。
現在開始檢視自己,如果平日里總是不自覺地選擇去做那些不需要耗費腦子的事情,很可能說明自己就是一個低品質的勤奮者!這時就要警惕了,提醒自己不要總是低頭做事,而要多抬頭看路,并刻意選擇那條難走的路。
02-開始和結束
什么時候的思考最重要?在一件事情剛開始或剛結束的時候。
剛進入飯堂之前如果先啟動思考,就可以避免吃撐的尷尬;
剛結束運動之后如果先啟動思考,就可以避免手機的誘惑。
剛開始的那一點點時間總是影響后面的一大片時間。想要發揮思考最大的作用,就要學會在任務轉換階段主動設置低比重高權重的“關鍵節點”。
記住:在每一件事情結束或開始的時候,不要倉促進入下一件事,一定要先“停”下來想一想最重要的是什么。養成這個習慣,必定會長久的影響思考、判斷、決策和行動的質量。而更牛的人則能夠隨時從一個行動過程中主動跳出來,反思、修正自己的行為。
這種能夠隨時反觀自己行為的能力其實有一個學名,叫“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可能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了,沒有之一。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清腦”,主題是——開啟傳遞心智,探索個人成長方法論!期待與您共同成長!
也可以加我個人微信Ring_Chow
我是周嶺,期待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