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讓加班,我去還是不去?
去!
你不想去無非是因為這次加班可能沒有加班費,給你的工資大概也不足以支付你太多的勞動付出;但你要知道,這個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義務的勞動,對于老板來說,他是商人,商人的本質永遠都是追求利益,當你能給他帶來更多利益的時候,你自然就會出現在他認為可培養的名單里。
換句話說,不叫別人加班,叫你加班本就是他已經記住你的表現,而加班就是你表現的加分項,他讓你去意味著他認為你能做好這件事,不然就不會讓你去。
之前有人在我跟前發過牢騷,認為那只是因為看到他軟弱好欺負,是個軟柿子;但實際上這個定位是你自己給你自己的,你的這種定位其實在老板眼里是另一種定位:“樸實能干,愿意吃苦,有忠誠度!”
當你在老板心中是這樣的定位時,升職加薪還會遠嗎?除非你實在太沒能力了,在你身上完全看不到希望,但這樣的人在老板眼里有另一個定位:“能力平平,但忠心”,這樣的你是符合商人的另一個利益的,那就是口碑利益,可以樹立起老板不是只認錢不認人的口碑,這樣的口碑在員工心中非常重要。
我看上了這款衣服,我買還是不買?
不買!
當你在糾結買還是不買的時候,說明你的心里已經有了一種比較:
不買,因為這已經超出了你可接受的支付范圍;另外這件衣服絕對不是的生活必需品,所以你在猶豫要不要花超預算太多的錢去買一件可有可無的衣服,因為你想買僅僅是因為你覺得好看,或者促銷活動讓你心動。
那么問題就很清楚了,這個選擇換一種說法就是:你愿意花費超出支付范圍的錢去買一件可有可無的東西嗎?答案很容易就能得出來,那就是不愿意。
因為衣服時時在更新,促銷活動一茬又一茬,買回來的衣服可能放在柜子里一年也穿不了幾次,作用還沒有一個花瓶價值大,那么為什么要買?
正確的消費觀應該是面對必須要買的東西,可以毫不猶豫的去買,但這份毫不猶豫的底氣不在于你掙了多少錢,而在于你在有必要和沒必要之間的抉擇。不然你永遠也不知道該不該買。
他今天讓我不開心,我要不要說出來?
不說。
糾結要不要說是因為你心里是比較在乎說出來后的結果的,如果不在乎你就會毫不猶豫的說出來,就不會糾結了。
但既然你在乎,那你說出來你會開心嗎?肯定不會,同時對方也不開心,于是這件事就變成了一個人的不開心變成了兩個人的不開心,一份開心變成兩份開心,這叫增值;一份不開心變成兩份不開心,這叫貶值。
同時,這也是一個人素養的表示,其實一般情況下,正常人說出來讓你不開心的事他的心里也是或多或少知道的,有時候不愿意說出來,也是為了防止尷尬,當他發現你沒指責他,他反而會很感謝你,心里也會記住你的這份善意,下次他就會注意,同時你在他心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會隨之上升。
當然得寸進尺的人除外,但如果是得寸進尺的人,相信你也就不會糾結了。
這個小吃看起來很不錯,要不要吃?
不吃。
這個問題選擇困難的時候,是因為你發現吃的好處小于不吃的好處,只是你沒法克制你當前的欲望。
要吃無非就是你覺得外觀不錯或者聞著不錯,有吃的欲望;而不要吃是因為你知道這個東西吃了對你的身體不好。
那么換一種問法就是:你愿意吃一個看上去很好吃但實際有危害的東西嗎?答案自然是不愿意。
他跟我要一件東西,給還是不給?
給。
你之所以要做選擇,是因為你知道這個東西給他更好,而且這個東西你現在不用,放著也就是放著了。
但你之所以要選擇,是因為你覺得這是你的東西,你不喜歡別人用你的東西,寧可放著也不愿意讓別人用,這是你自己的小心思在作怪。
但你給了可能會收獲一個朋友,可能會在某一時段他會幫助你,或者他平時對你不錯,因此你才在給和不給之間徘徊,難以抉擇。
依然是換一個說法:一個平常對你不錯的人跟你要一個你不需要的東西,你愿意給他嗎?答案當然是愿意。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的東西,我就是不喜歡給別人,其實沒有用人強迫你給,但人生注定不是一個人的生活,你的生命里還需要更多的人來點綴你的生活。
如果你非要這么任性和自私的選擇,那你的生活肯定少了很多樂趣,你的圈子注定會特別小,你會很孤獨,最后你會在別人眼里變成一個自私、孤僻的人,如果你在生活圈里變成這樣的人,那你注定是一個失敗的人,至少是一個交際失敗的人。
所以用五句話來克服你的選擇困難癥:
去還是不去的時候,去
買還是不買的時候,不要買?
說還是不說的時候,不說?
給還是不給的時候,給?
吃還是不吃的時候,不吃。
這五句話能解決你大多數的選擇困難癥,很多時候,當我們選擇困難時,是因為我們在和自己的不理智作斗爭,我們明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么,但不理智的聲音總是擾亂我們的陣腳,最后以至于我們不知道如何判斷,點個“在看”,用這五句話去克服你的選擇困難癥。
你還有哪些選擇困難,告訴我,我們一起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