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11)
芒格的成功秘訣源于他找到了一種系統地把握商業運作的方法,雖然他從未接受過正規的商業課程,但持續、廣泛的自學讓他建立起他所說的“網絡狀的心智模式”,這就是他之后做出商業決策的重要依據:我一直都認為任何一個所有聰明的人都能學會的體系都要比大部分人用來認識世界的方法好,而這個體系只需要你心存一個網絡狀的心智模型,并且運用這個方法,事情會逐漸地以一種更高的認識度契合起來。
正如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諸多因素一樣,從多元化的規律中衍生出的綜合的心智模式是理解一個系統的必要因素···你需要理解生物學家赫胥黎的觀點背后的真諦,“生命就是一個接一個的關聯”。也就是說,人必須從多方面進行思考,從一個關聯中看到其他的關聯以及其影響···
I(用自己的語言重塑知識)
- 什么是心智模型?心智模型是用于解釋個體為現實世界中之某事所運作的內在認知歷程。這是一種外在現實的內部標志或表示方法,被假設于大部分的認知心理學。這想法據信是由Kenneth Craik在1943年所著的《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解釋的性質)書里所提出。(維基百科)
- 芒格:巴菲特的投資伙伴,著有《窮理查德寶典》,被譽為投資界的圣經之一。
- 如何自學形成知識系統?為何大家都喜歡上商學院,可能是因為商學院可以認識更多的人,同時,收獲的知識更加的系統。自學的弊病就是知識碎片化非常嚴重,如何將碎片化串起來?芒格的理解就是,找到其中的關聯,然后更有效率的學習。
- 網絡狀的心智模型還有一個理解方法就是有一個中心點,把握住點就可以向四周發散,而發散也是基于互相關聯的。最后,雖然系統內內容很多,但是相互之間有單點乃至多點的聯系,就是一個非常穩固的系統。若個人知識系統能成這樣,就達到中國的觸類旁通了。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 如何處理學到的知識或者讀到的書是個糾結的問題,外行人很難形成一個完閉的知識系統,碎片很多,缺少一張網把他們圍起來。
- 解決辦法之一,首先建立框架,再向框架里填東西。這個方法的好處就是列提綱或者廣泛閱讀讓自己大腦里有個大致的框架,然后在根據各個框架的點點具體內容往里面填充知識,這樣,有骨頭有肉之后,系統就豐滿了。
- 解決辦法之二,發散思維。很多時候跨界的觸類旁通也要,靈光一閃也罷。都是因為你在思考的時候跳出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開始在不同的知識、乃至知識系統里尋找契合點。這樣的好處就是隨意,約束性不強;缺點就是效率低下,如古代高僧一樣,可能需要走很多彎路,然后在某一天,通過不斷的思考將這些彎彎曲曲的路徑閉合了,這樣就得道了。
- 方法論能侃侃而談,實際上較難操作。
A2(以后我怎樣應用)
- 想要系統的學習就用第一種,先框架后充實,這樣整個時間跨度很長,但是系統性很強。比如對經濟學、信息科學技術的學習。同時,學科的整體性也好一些。
- 平時的廣發閱讀形成的跨界的知識只能用第二種方法了,效率低。但是,應該多做筆記,多喝大家討論,然后爭取讓大家刺激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書中、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獲得更快的廠長。
- 芒格的心智模型的運用就是多去考慮生活中事情、知識的聯系,內在聯系,然后找出其中關聯。在哲學層面,找出聯系才能看到共性,這樣處理問題的效率才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