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深信家庭出身和環境對人產生的巨大影響。
去年關注“Spenser的二次學習日記”,是我喜歡看的公號之一,朋友圈也轉過他的文章。
透過文字,感受到寫字者犀利、敏銳、理性、精干、高效的特質,又帶著精致的審美和深刻洞悉,還有決斷和執行力,像一尾游刃有余地游曳在香港這個光怪陸離社會中,野蠻生長著的魚。
最開始被吸引的是那篇《事業不在家鄉》,太感同身受了!
出身象山,離開體制去香港讀研工作的作者,寫到從事業發展的角度,小地方存在的問題:狹隘、瑣碎和落后。不只是平臺小成長慢,人情關系八卦的消耗,還有機會的時間延后。比如在上海,在線教育成幾何倍數急速發展,而在甚至省會城市,都還不成氣候,依然采用傳統模式,市場上并沒有這個就業機會。
而時間成本,是遠遠比金錢成本更大的成本。
看了《菜市場賣魚所帶給我的》,作者自問“我為什么長成了這樣的性格”:“有一顆文藝青年的心,喜歡旅游、拍照、寫作,擺弄小情懷;骨子里卻很世俗,喜歡金錢和物質。”
作為巴爾扎克的死忠粉一枚,文藝和物質就是我的AB面和核心組成部分啊。
關于我們父母一輩,有的是體制內的工作,有的選擇做生意開工廠自己創業,這些無形地成為我們的底色,塑造著我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比如有些父母是教師或公務員出身的,孩子興許還會選擇同樣的職業,身邊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Spenser 畢業后做了重點中學英語老師,早自習,天天“領紅筆,披卷,領紅筆,披卷”,晚上還要備課。
這是一個我一開始就想逃離因此一天也沒做過的職業,辛苦倒是次要,主要是不喜歡天天圍繞著分數和名次打轉,尤其是英語。本身應該是交流溝通和獲取資訊信息工具的靈活語言,活生生被我們搞得支離破碎,肢解來做選擇題選介詞,語言的流暢、生動和美消失不見,一直覺得是中學英語教育的痼疾。
而我們也知道,體制內的重點中學在小地方,一是難進,二是社會認可度高。與此類似的還有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體制內滿滿都是穩定無憂、旱澇保收的優越感,也是婚嫁市場上沉甸甸的砝碼。
體制內、體制外,大都市、小城鎮,一直是我們討論的熱點問題,相關的文章比如“逃離北上廣”、“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鄉”,每天都在講,閱讀數、評論數可觀,因為可能80、90后就是漂泊的群體,一個城市輾轉另一個城市,“趕早結婚是上個世紀的殘羹冷炙”;而也有另一部分選擇在家鄉安穩,在30歲之前甚至20歲之前結婚生子,“人生各自選擇,不同精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節奏。”
性格決定選擇,Spenser選擇結束體制內穩定,去了香港讀研工作,用未知代替了前景毫無驚喜、按部就班的平淡。
就像我十幾歲就喜歡的那篇《離家的人最有出息》,脫離了安穩的舒適區,貪婪地看看外面的世界,喂飽饑餓的眼睛和像海綿一樣渴望營養的空洞心靈,在資訊和環境的刺激下,固有經驗和知識積累產生“化學反應”,撕裂式快速成長,脫胎換骨,成就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全新自我。
反觀以前,只要這個社會是發展變化的,其實職場中,從來就沒有所謂的穩定。
朋友的父母,雙方家族,叔叔阿姨,以前都是屬于供銷社,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社會地位頗高,小時候過年過節,都有人送禮探望。后來體面的單位沒了,做各種小生意,生計維艱。前幾年朋友要去國外留學,家里拿不出兩萬元的保證金。而家族里的孩子,有的還沉浸在以前的光榮舊夢中無法自拔。
更何況是如今這個時代,想下5年前與現在的差別,真無法想象5年后我們的生活如何變化。
“你不對自己下狠手,這個城市會對你下狠手。”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
就像書中所寫張泉靈從央視辭職轉型創投圈接受采訪那句:“這個世界正在翻頁,當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你還在原來的那一頁很高興呢。”
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即使你不想改變,生活有時也會給你個措手不及,那些審時度勢,看清形勢的人,才能提前發現機會,利用機會,這個眼光和鑒賞力那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一個人如果長期在一個相對不變的環境中循環往復的生活,沒有新信息激發他去思考,去比較,很容易思想僵化,更難有預測未來的能力。相反,一個人若生活在無限廣闊的天地里,處于不斷變化的環境里,接觸一些新的信息,“摩擦生熱”的法則就會發生作用。他可以思路大開,把自己在不同環境中觀察到的東西加以比較,找出規律,并以預測未來,發現社會的“大趨勢”。因為社會總是處于平衡的運動中,某個地方的今天往往是另一個地方的明天。” (《離家的人最有出息》)
哪有什么一貫的“穩定”,除非社會一直停滯不前。
書中說的“職場的U盤化生存理念——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也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工作方式,飛機上、高鐵上、咖啡館,隨時都可以辦公。未來不穩定的工作和自由職業可能成為主流和常態,你再回頭看,如今一味追求穩定這種浪費人才的方式是多么可惜,尤其是20多歲的年輕人。
除了這些,書里關于健身、時間和身體管理、英語學習、香港讀碩讀博以及麥肯錫和咨詢行業,作者都分享了很多觀點。
同為獅子座,頗親切。
如果你也是奮斗在異鄉的筑夢人,可以得到一些慰藉。
我也大愛旅行箱,還有那句旅行箱的廣告語:“裝得下,世界就是你的。”
以前住一樓,每次聽到窗外拉桿箱輪子滾動的聲音都心旌飄搖,蠢蠢欲動。
“Moving is living./ 移動就是生活。”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我就是自己的島主。”
追求自我實現,不問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