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周總結中,提到關于時間統計法分享的計劃用時:
個人分享:準備時間5小時(大綱1、內容組織2、資料收集1、演練1),分享及問題回復2小時,合計7小時。
這周把這個任務完成了,現在要做“成本核算”,看看我到底用了多少時間O(∩_∩)O~
《如何成為自我管理的高手——影響羅振宇、李笑來的「時間統計法」》分享的成本核算:
具體用時:
逐字稿:7800字,用于寫文的時間是4小時40分;
社群宣傳文案、課前資料整理:50分鐘,目測至少10人閱讀,提前閱讀對理解分享內容幫助會很大,也間接提升了分享人氣、效果、提問數量;
制作豎屏思維導圖:2小時30分鐘。復習了思維導圖制作方式,邏輯、視覺效果都不錯,可以用于備忘,可以未來用作模板。雖然有些圖標沒來得及優化,但時間緊張時,不追求細枝末節;
微信群分享:1小時30分鐘,其中講解逐字稿+配圖50分鐘(之前練習了1次,沒花太多時間熟悉講稿,錄制語音時偶有口誤需要重錄),未超時,40分鐘用于分享后答復提問;
社群答疑:40分鐘的社群答疑,用于分享前中午的答疑,有困惑及時解決,也相當于提前宣傳分享內容。
總時長:
10小時10分鐘,計劃中是7小時(大綱1、組織2、資料收集1、演練1、分享+提問2),超出3小時10分鐘。
超時原因分析:
沒有考慮宣傳資料的時間。豎屏導圖2小時30分鐘(也是梳理分享思路的過程),社群宣傳文案、課前資料整理50分鐘。這兩部分合計3小時20分鐘。
同時給寫文規劃過少,是認為2018/2019年的資料已經相對完善,但本次增加的新內容較多,且希望有所突破,因此寫文時間稍長。
時間預算總體得當,未來需要考慮到宣傳資料的準備時間。
操作反思:
分享體系較大,采用“大綱+組織+資料”這種從前到后一體化的組織形式,容易虎頭蛇尾,不如采用模塊化的方式。如本次拆分成 導語+故事+方法+總結+實踐+問題 幾個部分逐個擊破,大約40分鐘完成一個模塊,更高效,體驗上也更有成就感。
收獲:
- 完成2020版體系迭代;
- 完成2020版文字總結;
- 講解過程中加深對生活結構、自我覺察、延時滿足、容錯率與長期精確等方面的理解;
- 幫助更多人了解方法,且能用更加淺白、生活化的方式來簡介;
- 給讀者的輔助資料更詳實,對分享大綱、示例圖片、excel模板滿意;
- 體驗了模塊化創作;對“導語”部分的寫作質量非常滿意。
評價(我的自我感覺也是蠻好的哈哈):
“思源姐,你的分享真的特好,非常詳細,而且那么用心準備,還那么周到,收獲特別大。真心感謝~優秀的人細節總是做的特別好。”
“我不知道要如何感謝你今晚的分享,我感覺它可能是撬動我產生巨變的一個支點,再次感謝思源姐。我知道記錄很苦的,但是有困難想放棄的時候,我就來這里找找能量。”
以上這就是本次線上分享的「成本核算」啦。
附:「成本核算」和「統計」的差別
我思考過「成本核算」和「統計」的差別,看起來它們不都是統計么,只是一個是按照日、月、年計算,一個是按照做的某一個任務計算.......難道只是橫向計算和縱向計算的不同?
做了一段時間之后,我的體驗是,「成本核算」是統計與計劃之間的橋梁。
通過成本核算,我們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某一項任務上的能力,從而更好規劃自己的精力,讓自己更從容完成任務。
像秋一刀同學說的:“終結目標在于培養一種適合自己的行動節奏。不是自己去迎合雜亂無章的瑣事,而是通過取舍而優化日程安排。“我”是主體,外在因素為輔助。”
以上。
思源關于「時間統計法」的更多文章:
001:《只要1年,你也可以“看見”時間——我的時間統計踐行史》
002:《時間統計法的總結季「2019.2.20」》
003:《為什么“管理”時間讓你焦慮?「2019.2.21」》
004:《你的時間,超乎你想象「2019.2.22」》
005:《馴龍之旅:時間統計,是否浪費時間?「2019.2.23」》
006:《時間統計之「周總結」:如何讓一周168小時有跡可循「2019.2.24」》
007:《「時間統計法」化腐朽為神奇,為什么你需要階段總結?「2019.2.25」》
008:「時間統計法2020.2」:記錄時,遇到難以歸類的時間段怎么辦?
009:「時間統計法2020.2 」成本核算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