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餐過后,發現鬧鬧頭部出現了紅色的小疙瘩;檢查身上,到處是密密麻麻的紅疹子,心里懸著的石頭終于落地——這次折騰,是幼兒急疹無疑了。
鬧鬧是從周六傍晚開始,出現輕微嗜睡,后發現有點兒發燒。之前同樣的情況,在小家伙六個半月的時候,出現過一次。那回小家伙比往日嗜睡,出現嚴重嘔吐(小家伙前三個月吐奶嚴重,六個月時早已不吐奶了)覺得反常,一測體溫,發現高燒。就醫、驗血,普通感冒,配了點藥,回來。第二天便幾乎好了,藥幾乎沒吃。
考慮到當天帶小家伙外出購物吹了涼風,甚至著了幾顆毛毛雨,我也以為這次是感冒無疑。何況,我自己身上感冒未愈,傳染給他的可能性極高。于是,耐著性子在家觀察,體溫不飆升就沒事,感冒本來不吃藥就可以自愈。
然而,高燒卻一直纏繞遲遲不去了。當晚,半夜醒來,測體溫發現已超過39度。小家伙咿咿呀呀,睡不踏實;我猛地爬起來,拍醒爸爸,讓他備溫水毛巾,給小家伙擦擦身子;然后,我按照關注的一個公眾號里詳細介紹的小兒推拿,給小家伙物理降溫。先觀察,高燒不退再用退熱劑。家里上次感冒配的泰諾林根本沒有用過,我起身去找來,放置床頭備用。
約一個小時后,額溫退到37.5度,我安心小睡。然而清晨,體溫又接近39;鬧爸叫著,帶他去醫院還是怎樣,或者先吃退燒藥吧?于是第一次藥物退燒,馬上見效,但中午有回升;午后,熱度再一次超過39,第二次吃退燒藥。小家伙吃了奶睡去,醒來后一骨碌自個兒就爬起來,與往常無異了。還下地到處亂爬,開心的嗷嗷叫,我們滿心歡喜,以為就此過去了。然而傍晚再次反彈,晚餐后直接飆升,超過40度。胡亂趴了幾口飯,打車去人民醫院了;一邊,微信將爸爸叫回。
醫院掛急診排隊看小家伙的,好多好多。這秋天里,正是小孩兒發病高峰時節。我們需要等,等前邊兒約莫40個人。期間小家伙體溫量了兩次,分別是39.6,39.1。我終于靜下來,細細回顧這一次小家伙發病的整個過程,發現,應該不是感冒,而更像是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這玩意兒,醫院臨床診斷一般也不過是“事后諸葛亮”,紅疹發出來才敢確診。而這,即意味著病程走到了尾聲。前面發燒3-5天,燒退紅疹發出遍及全身,疹子2-3天自行消退,不痛不癢不留痕跡。大多數寶貝,在發燒同時,除食欲不振外幾乎沒有其他癥狀,精神狀態也多良好;有的寶寶伴隨咳嗽、厭食、嗜睡、上吐下瀉等,這些其他身體癥狀與普通感冒表現相似。而鬧鬧,除了一開始精神有點嗜睡外,只有發燒,沒有其他癥狀。即便是有點兒嘔吐,那不過是不要喝水拼命找奶喝,水分參與退熱劑讓身子退燒后,把剩余的奶吐出來罷了。
眼看著小家伙體溫在39、40徘徊,醫院人流只增不減,我們干脆去藥店買了退熱貼和退燒藥,直接回家。其實,很多時候,去醫院不過是多一點心理安慰而已。我們其實也明白,這么小的孩子,一般的感冒或者是我所提到的幼兒急疹,都沒有什么藥可吃,也沒有什么其他有效的治療手段予以干預。也不過是配點兒退燒藥,必要的時候吃一點罷了。而發燒,本身也是孩子自身的一種身體免疫反應,沒必要稍微有點兒熱,就著急給藥吃;只是警惕持續高熱就好。
于是回來,慢慢地挨時間。當晚半夜里溫度還是飆到40以上,物理退溫加藥物,控制住;早晨,又吃一回藥,到午后溫度超過38.5,阿姨繃不住吃一回藥。下午狀態不錯,晚上還不粘媽媽了,滿地兒玩去;將近清晨,返燒最后吃了一次退燒藥。后來體溫有一點回升,但沒有再飆高了,到周三晚,出了疹子。然后,小兒歡笑如常。
這一晚,總算是沉沉睡去,除了小家伙半夜討一次奶之外,連鬧騰都免了,各自安好。第二日醒來,爸爸甚至問小家伙醒過沒有。沒辦法,這同房的大小三口人,一并四個晚上沒睡好了。特別是我自己,即使在小家伙不鬧騰的間隙,也無心睡去。往往是,瞇著眼睛胡亂思想,各種自尋煩惱。那些往日的辛苦,那些一個人帶著娃無依無靠無聊賴的日子,都盡數涌上心頭。一向樂觀開朗的我,竟獨自哭過長夜。
養個娃不要緊,但娃一生病,便直讓人懷疑人生。為娘的,真是或多或少,都有些許神經病吧。
周一收到之前給自己按月訂的鮮花。周二上午,終于騰出手來,捯飭一下置于案前。鬧鬧的燒,基本退了,加上鮮花的點綴,心情不錯。
即使再忙亂,
也要花點時間
修飾自己的生活
養娃的艱辛,工作的繁復,生活的瑣碎
一直都在
而鮮花,能讓我
從慌亂、繁雜中
感受到生活美好的氣息
然后轉身,微笑向前
反正,誰有不是,一邊流淚一邊堅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