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人的實用主義邏輯,學習的目的就是用,如果學了卻沒有用,那只能說明一件事:你一點也不會。
仔細想想,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你學了心理學,那你在生活中會不由自主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分析事情;如果你學了經濟學的知識,在觀察世界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用上你所學的經濟學知識。但是,不要成為“只拿著一把錘子的人”。
既然如此,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而學習,便很符合學以致用這個原則。
1
為了定義更清楚,我將問題分為兩類(不一定準確):
1.技術問題
這類問題只需要調用一個領域的知識就能解決的,比如健身中的動作問題,找到一個健身教練就可以幫忙糾正;
2.認知問題
這類問題要整合多個領域的知識才能解決,比如保持身體健康,這就需要至少健身、營養學、心理學等幾個領域的知識,還需要結合自身的具體條件,整合相關知識。
兩類問題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解決第一類問題的學習方法無法應用在解決第二類問題上。因為若是想解決第一類問題,可以只關注一個領域的知識,但若想解決第二類問題,就必須深入底層,學習臨界知識(出自成甲的《好好學習》),也就是芒格所說的“普世智慧”。
2
在搜尋信息之前,首先應該明確,我想要搜尋哪個領域哪個方面的信息。
在此需要說明:知識是能夠改變我們行動的信息;那么如果這個信息不能為我所用,不能改變行動,就不能算是知識。
那么,搜尋信息之前就需要界定問題。也就是用盡可能精確并且正面的語言來描述你的問題,問題的語言越精確,那么就越容易確定可以在哪個領域的哪個方面獲得相關信息。
其次,用正面積極的語言來描述問題,那么你的大腦所接觸到的信息就越積極,進而會影響你經過思考而得到的結論。
而這正是因為真實世界的底層規律之一:語言會塑造思想。
3
在搜尋信息以解決問題時,有這么幾個原則應當遵循:
原則一:結論可能會錯;
在得到結論時,一定要記得告訴自己:這個經過我深度思考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是正確的。
在真實世界面前,在整個社會面前,一個人是多么渺小,怎么能輕易說自己是正確的呢?
原則二:綠燈思維;
當我們聽到一個不符合我們認知的話時,第一反應就是防衛,就會在言語上攻擊對方。大學有一次班會,班長說了有關支教的事,我當時提出了一個說法:支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對山村孩子來說,這些人來了幾個月就離開了,很傷害他們的感情,而且那些支教老師本可以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卻因為支教就這么浪費了(這是經濟學的機會成本知識),當時的我就是一個只拿著一把錘子的人。
我說完以后,班長立馬反對,直接說大家不要相信他的話,都沒有思考過我究竟說的是什么。
對不符合自己認知的認知,開綠燈,讓它進入自己的大腦,先好好分辨,這究竟有沒有道理。如果有,不妨修改自己的認知,讓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更接近真實世界。
原則三:質疑精神。
質疑是要讓自己處于既相信又不完全相信的中間地帶,一方面要相信、理解、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又要在面對不符合這些知識時,能接受,不主動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