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于這本書的最后一篇讀思筆記。
一、什么是社會科學?
社會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社會科學包含了政治學、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是組成社會科學的核心,但還有統計學、人口學、選舉學、公共行政、人類生態學、心理學、行為科學、有關教育、法律、社會服務等等的作品都可以說是社會科學。
因此,社會科學的觀念與術語幾乎包含了我們所有的閱讀作品中,也深深影響著當代許多書籍與文章,比如種族問題、教育、公平、戰爭與和平等等文學作品都是借用了社會科學的思想意識與語言。
我們常用的社會科學的術語有文化、集團、疏離、地位、輸入/輸出、下層結構、倫理、行為、共識等幾乎現代人交談與閱讀時長會出現的字眼。
另外,我們接觸的社會科學還有我們看到的電視節目、小說、電影等表現社會現象,結束一些財富分配、權利等的描繪和評價。這其中自然也包含很多的社會科學元素。
如果我們研究討論《太陽的后裔》這部電視劇,也是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哦,哈哈。
二、閱讀社會科學的容易處
由于社會科學內容的取材通常來自于讀者一般的生活經驗。社會學家在寫作所用的術語及隱喻及字里行間充滿深刻的情感,還有,書中所引用的資料對讀者來說通常都是司空見慣的,是我們天天能讀到、聽到的字眼。
另外,讀者的態度與感覺也都跟這些問題的發展都緊密聯系在一起。
比如,我們每天會看新聞(報紙為例),你一定一看就知道在說些什么!
因此,閱讀社會科學,我們會感覺(誤以為)挺容易的。
三、閱讀社會科學的困難處
社會科學觀念和術語用得太泛濫,導致被承擔了太多的責任,而作者本身對這些概念可能就沒有理解出真正的含義,所以,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就會感到摸不著頭腦。就像現在吧,其實,我對社會科學的概念其實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卻在這里說那么多,你肯定也覺得有點云里霧里。當然,這個例子舉得不好,呵呵,說個好點的,比如被說得最多的GDP,在嚴肅的經濟作品中,這個概念有特定限制的用法,但是報紙上隨處可見,也并不是不可以用,只是說用得太泛濫了,被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責任,很可能會誤導讀者,或者難以理解。
但最難的地方在于:社會科學領域的作品是混雜的,通常混雜了科學、哲學、歷史,有些還帶有虛構的色彩。我們要區分書中混雜了哪些因素是很困難的事情,同時也就意味著我們很難回答分析閱讀的那個問題:這是本什么樣的書?
四、閱讀社會科學作品
因為我們沒有一本是“社會科學書”,因此要讀社會科學時,就是關于某個主題,要讀好幾本書,所以適合用主題閱讀。
注:
GDP: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2012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2011年重要經濟數據,其中GDP增長9.2% ,基本符合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