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溫暖的食物

圖片發自簡書App


似乎那些溫暖的美食全都出自伯伯之手。二伯以前在飯店做過廚師。每年的節日,都是他用美食來默默慶祝。

(端午的粽子是出自奶奶之手。有時候大粽子會切成塊熱了吃。)

伯伯老說:“六月六,要吃肉;不吃肉,長瘤毒。”每年農歷六月六,他就會炒肉吃。

麥收以后二伯會做手切的大饅頭,就著土豆湯,好吃!有時,伯伯會在煮飯湯的時候做幾個貼餅子,那時我酷愛一切面食。有時,我們會用面糊攤薄餅,有時做發糕。攤薄餅、做發糕是我們探索廚藝的開始。義烏龍游的發糕是用糯米粉做的,更加好吃。二伯還會做包子:紅糖包、南瓜包。看著他用一雙手捏出包子上面的褶皺,我很多次試圖模仿這個動作。


圖片發自簡書App


(酥餅、東河肉餅也是著名的義烏面食。小時候的酥餅那叫一個好吃!以前姥姥總做肉餅給爸爸吃。等后來我結婚后,媽媽每次都做肉餅來款待老公。)

七月半,包餛飩。包餛飩花的時間太長了,我總要等啊等,等啊等。吃之前,我總嚷嚷著要吃多少個,結果眼大肚子小,很快就吃飽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夏天還有甜酒釀!把糯米蒸了放在樓上,拿塊紗布蓋上,不多久就聞到酒香了,真是神奇啊!堂弟總是羨慕地問:“姐,你吃的是啥?”我也不理他。

夏天五伯伯和外公會做紅糖米糕,方言叫糖漾。把大米泡過,和著紅糖在磨上磨成粉,然后上屜蒸。五伯伯有一次在米糕中加了綠豆,特別好吃,可惜賣相不好,以后再也沒有做。

中秋的月餅是買的,枇杷和梨是院子里摘的。那棵神奇的枇杷樹,每年總能結出甜蜜的果子來,葉子還能煮水喝,喝完牙齒能黑上幾個星期。

秋天收甘蔗之后就榨紅糖了。把紅糖裹在甘蔗外面,或者裹在麻花外面。大姐還用紅糖做過姜糖。


圖片發自簡書App


冬至的時候,五伯伯家每年都會做蘿卜粿。冬天他們還會釀黃酒。核桃酒糟是無上的美味!


圖片發自簡書App


過年的時候,就到了切爆米花糖的時候了!那時候還有專門做爆米花的人。大家把大米、小米送過去,爐子一轉,砰一聲,就涌出來很多爆米花。把爆米花拎回家,把紅糖熬成漿,再把爆米花倒進去攪拌。攪拌好倒在木板上,壓實,再用刀切成片。就成了香脆的爆米花糖了。二伯有的時候用花生切糖,或者只用芝麻,更是好吃。做好的爆米花糖就放在壇子里,蓋上蓋子密封,能放很久。奶奶吃不動爆米花糖,就把它搗成粉吃。

年三十之前,二伯就開始做臘雞、臘肉。去外公家做豆腐。買饅頭、筍。

年三十還能吃到整只的燉雞。

大年初一吃羹和粽子,有耕耕種種之意。還有年糕,象征著年年更高。

去拜年的時候,能吃到牛肉、魚凍、肉凍。茶葉蛋和大肉夾饅頭則是必備的食物。有的時候還有紅粿。

正月吃元宵。(印象最深刻的是媽媽做的元宵。)

寫完流了一地的口水啊……

食物總是標志著季節的流轉,傳遞著愛。

在這個4月30號,親愛的二伯去世了。所有那些關于他和美食的記憶卻會一直留在我們心里。寫到二伯,我便小腹收緊,心口收緊。在我還沒準備好,還沒孝敬他的時候,他走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