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銀翼殺手》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風雨談
按:辯證思維,無處不在。說起來很空,其實真正運用起來很妙。養成辯證思維,先要學好唯物辯證法。一方面,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對立統一規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是質量互變規律,“見山就是山,見水就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另一方面,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而非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眼光看問題。“蝗螂捕蟬,黃雀在后”是聯系的眼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孤立的眼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是發展的眼光,“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是靜止的眼光;“窺一斑而知全豹”“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是全面的眼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是片面的眼光。這種辯證關系,申論、面試特別愛考。比如知行合一,雅俗共賞,表里如一,剛柔并濟,快慢平衡,有無相生,繁簡得宜,平凡與偉大,向下與向上,習慣與革新,機遇與挑戰,法治與德治,城市與鄉村,科技與人文,文科與理科,分數成績與素質能力,術與道,終點與起點,過去與將來,知識與見識,德與才,服從與挑戰,靈活性與原則性,苦與甜,勞碌與快樂,“想著懶”與“懶得想”,學與思,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盡職與盡孝,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獎和懲,眼前與長遠,形與勢,扶貧與扶志,扶志與扶智,聰明與智慧,潛績與顯績,留痕與留心,空談與實干,務實與務虛,讀屏與讀紙,微光與烈焰,有用和無用,幸福與缺陷,文化拿來與輸出,利與弊,立法與執法,冷門與熱門,國際大循環與國內大循環,競爭與合作,理論與實踐,工作和生活,傳承還是發展、守還是創、破還是立、新還是舊,“做大事不拘小節”還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做勤勤懇懇的“老黃牛”還是做風風火火的“拓荒牛”……往往是要用到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來看,才能看得透徹;要遵循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才能把握準確。這類的范文會陸續推送。
智能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在人工智能迅速崛起之時,在人們積極擁抱智能時代之時,霍金卻預言:“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那么,人工智能到底是好還是壞?智能時代到底是挑戰還是機遇?其實,二者都有。如果說漫畫《機器貓》寄托了人類對人工智能的美好憧憬,那么,電影《終結者》便展現了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深層憂慮。智能時代,挑戰與機遇并存。【風雨談】亮明觀點。運用辯證思維,對立統一規律,全面地看問題。智能時代,有挑戰,也有機遇。
智能時代有挑戰。因為人工智能的道德底線難測,放手發展很可能威脅人類。機器反抗人類的故事,我們已聽得太多。《終結者》里未來機器人的造反,《銀翼殺手》里復制人的覺醒,《西部世界》里“接待員”的復仇,這些顧慮實乃空穴來風、其來有自。一些科學家認為,人工智能一旦有了自主意識,打敗人類只是時間問題。即便從最現實的角度來看,智能時代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沖擊。這一點,不用去科幻里去找,現實中已經比比皆是:自動化生產、自動化檢票、無人超市、無人駕駛……多少行業在崩塌,多少工人在失業。這固然是變革的必然代價,但我們不能忽視活生生的人。此外,道德倫理問題更是人工智能的絕對敏感話題,也是科幻電影的永恒主題。前不久,南方科技大學某副教授公然宣布,一對雙胞胎嬰兒經他主持基因編輯后誕生,引得舉世嘩然。科學狂人尚且如此膽大妄為、冒天下之大不韙,別有用心者、喪心病狂者又將如何?倫理底線、人類尊嚴恐怕遲早被踐踏。智能時代有挑戰,必須慎重。【風雨談】分論點一。總分總結構。先談智能時代的挑戰。
智能時代也有機遇。因為人工智能的利好也是顯而易見,科學發展大可以造福人類。馬云說得好:“互聯網是生產關系,云計算是生產力,大數據是生產資料。”智能是全新的生產力,試看當今世界,智能手機飛速普及,智能出行蓬勃發展,智能醫療、智能教育、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催生了新興產業,也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讓我們有更充分的自由時間,從事更富創造性的活動,享受更美好的人生。2001年,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人工智能》登陸熒幕,暖心的機器人男孩大衛贏得了觀眾一致喜愛。這雖然是科幻,但正在成為現實。遠的不說,單說人手至少一部的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多少便利。并且,隨著移動互聯的技術加速迭代,幾乎實現了“一部手機走天下”的科幻生活圖景。更可喜的是,中國華為引領5G技術,技術升級,幸福加倍……智能時代已經掀開序幕,機遇無限,未來可期。【風雨談】分論點二。總分總結構。再談智能時代的機遇。
智能時代,挑戰與機遇并存。并且,挑戰中有機遇,機遇中也有挑戰。如果應對得宜,挑戰也會變成機遇;如果守株待兔,機遇反而變成挑戰。關鍵是,智能時代,如何迎接挑戰、轉危為機,抓住機遇、乘風破浪呢?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突破技術難題。在發展人工智能的同時,為其設定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的道德底線,使其造福人類。另一方面,更要看清智能本質。須知,人工智能的“智”,是人的智慧的延伸,理應裨益于人,將打造人工智能的新理論、新原則、新生產力反饋給人,消除威脅,改善生活,進而探索浩瀚宇宙,了解人類何以為人。【風雨談】分論點三。總分結構。談挑戰與機遇的關系及對策。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第一條,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第二條,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條;第三條,機器人要盡量保護自己,但不得違反前兩條。三定律。
智能時代,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讓人類浴火重生,機遇讓人類御風而行。智能時代,人也會變得更智慧;智能時代,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風雨談】收尾。重申觀點。
資源共享 文明共擔
英國大作家蕭伯納曾經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然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多于兩種思想。”共享究竟意味著什么?我想,蕭伯納這句話對此作了生動的詮釋。共享,意味著我們能分享別人的資源,也意味著我們給別人分享資源。現如今,騎行有共享單車,住宿有共享酒店,充電有共享充電寶……資源的共享,必然造成擁有者的損失,也就需要共享者的補償。一言以蔽之:“共享經濟意味著資源的共享,也意味著文明的共擔。”【風雨談】亮明觀點。運用辯證思維,對立統一規律,全面地看問題。共享經濟,意味著資源共享,也意味著文明共擔,這才能真正體現出科技的善意,一方面帶來切實的紅利,另一方面也促進文明的進步。
共享經濟意味著資源的共享。青蓮居士在《襄陽歌》里高談“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東坡居士在《赤壁賦》里暢談“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吾與汝之所共適”,當代作家韓少功在《山南水北》里頌揚“不老的青山、不廢的江河、不滅的太陽”。在傳統世界里,真正能共享的,也就只有大自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共享經濟讓所有閑置資源運轉起來。霎時間,似乎一切皆可共享,萬物都在路上,真正實現了孫中山所說的“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共享經濟是做乘法,讓獲利的人多了千百倍,資源的效能實現最大化;也是做除法,讓共享的價格最優惠,流轉的成本最小化。共享經濟,實現了共享,也實現了共贏:資源擁有者和共享平臺獲利,消費者得實惠,共享經濟模式因此走進千家萬戶,節約型社會理念也因而更加深入人心。比如,隨著消費升級,旅游業蓬勃發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列上了許多人的愿望清單。不過,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酒店,而青睞于新興的民宿——共享經濟的新寵。你不必購置別墅,也能坐擁青山;你不必定居姑蘇城外,也能看江楓漁火、聽夜半鐘聲;你不必有一所面朝大海的房子,也能盡情觀賞驚濤拍岸、春暖花開。諸如此類,共享經濟,讓我們每個人切切實實共享到科技的成果,時代的紅利。可以說,共享經濟對每個人最直接的饋贈,就是資源的共享。【風雨談】分論點一。總分總結構。先談資源共享的一面。
共享經濟也意味著文明的共擔。《墨子》有言:“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老子》也用樸素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共享經濟,帶來紅利,也遭遇了尷尬。比如,共享單車“小黃車”作為解決人們最后一公里和短途出行的代步工具,方便人們出行,緩解交通壓力,贏得人們的稱贊。但同時,也出現了不文明的現象:撬動小黃車鎖扣,拴在自家樓下,把共享單車變成自家小黃;甚至,有人一時暴躁,用共享單車發泄情緒……此類行為,值得深思。這些亂象究竟為何出現?追根溯源,是文明素質的低下,尤其是公共意識的缺乏,共擔意識的匱乏。共享,不僅需要每個公民有分享精神、共享意識,更需要每個人具備契約精神、文明意識,自覺愛護共享資源,讓共享模式順利運行。譬如,“無人超市”就完美詮釋了什么叫“文明的共擔”。試想,無人看守,豈不天下大亂?相反,次序井然,體驗“更上一層樓”。為什么?這正是共享經濟的奇妙所在——洞悉人性,并且相信人性;依靠技術提高效率,而唯有依靠文明才能實現雙贏。“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文明意識更應該提升。所以說,共享經濟給每個人上的最珍貴的一課,是文明的共擔。【風雨談】分論點二。總分總結構。再談文明共擔的一面。
共享經濟意味著資源的共享,也意味著文明的共擔。如果說用一句話來概括共享經濟的真意,我想最佳之選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沒有共擔,就沒有共享。所以,共享經濟,需要人人共享,也需要人人共擔,需要多方合力、多措并舉。最基本的,需要完善基礎設施。比如,共享電動汽車的發展需要不斷完善道路設施,規劃合理的停車點、充電點位置;還需要依托互聯網實時監控路況。進一步,還需要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當前某些企業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違法投放不安全產品,違規收取和濫用用戶押金等情況時有發生,嚴重擾亂共享經濟秩序,這就需要完善法律法規,以便監督企業采取“約束性”“負責任”的經營行為。但最根本的是,需要提升群眾素養。隨處可見的共享物品被故意損壞、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等問題,都呼喚著公眾素養的提升。【風雨談】分論點三。總分結構。談共享共擔的關系及對策。
共享經濟,既是一口“百寶箱”,也是一面“照妖鏡”。乘著共享經濟的春風,“舊時王謝堂前燕”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文化共享、教育共享、醫療共享……而在資源共享的同時,作為互聯網一代,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一種文明需要我們共擔。因為,共享經濟,共享連著共擔。只有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共享才有動力,發展才能持續,共享經濟才能行穩致遠。【風雨談】收尾。重申觀點。科技想要什么?科技想要的,就是人類想要的。但我們要提防的是,科技被別有用心的人拿來做壞事,也要提防心智被科技所奴役。不管是智能技術還是共享經濟,科技應該滿足人的需求,激發、完善人性真善美的一面,抑制、克服人性假惡丑的一面。所以,在科技與人的關系中,人應該始終占主導地位,駕馭科技,為科技注入生命、注入人性化的光輝,去照亮未來的生活。
面壁者
有人說信息體系給我們的經濟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也有人說信息體系給我們帶來就業壓力,對此,你怎么看?
如今,互聯網深刻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有人說,是生活的需要才有了互聯網,不是有互聯網才有了生活。對此,你怎么看?
在疫情的背景下,二維碼普遍使用,給大部分人帶來了方便,但智能網絡和手機也給老年人帶來不便。對此,你怎么看?
某城市公交車司機拒載那些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掃健康碼的老人。對此,你怎么看?
對于人臉識別技術,有人說刷臉能夠帶來便利,有人說因為戴帽子和因為不會操作,讓識別速度變慢了。對此,你怎么看?
現在社會手機支付、掃碼支付興起,導致了很多商家拒收現金,造成了一部手機走天下的現象,對這種現象你怎么看?
2018年推出精品網絡課程,讓貧困地區的學生通過在線課程和城市學生保持學習進度一致。對此,你怎么看?
3D打印技術、5G人工智能,這些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了,有人說誰掌握智能化時代,誰就掌握了未來,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