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幸福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然而實際情況卻往往不如人意。生活不斷改善,苦惱卻有增無減;事業蒸蒸日上,壓力不堪重負;相處成了難題,快樂漸行漸遠。我們常常認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是沒有好的家庭,沒有貴人相助,沒有趕上好的時光,沒有足夠的金錢與權力。然而我們卻忽略了一種可能,我們完全可以在外部世界依舊的情況下,讓幸福重新回到身邊。
做父母可能是全世界最重要也最有難度的職業,家庭教育被日益重視,可是知道如何科學進行教育的家長并不是很多。實際上,孩子是否愛學習,愛生活,來源于家長的榜樣作用和互動模式。父母心態平和,孩子心理健康居多,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教育過程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有可能在早期養育中就形成了固定的反應模式。長大后,在沒有外力干預的情況下,這個人雖然外形越來越高大,但是內心始終按照嬰幼兒時期形成的模式在活動。如果幼兒期形成的模式比較健康,長大后就會更理性,客觀地去跟周圍的人與環境相處,幸福感就強。如果幼兒期間形成一種不健康的模式,長大以后內心世界還是一個建立了不良反應模式的兒童,會出現人際關系,學習,工作,適應生活的各種不良反應,幸福感就低。孩子與父母之間不能相互認同,接受,不能很好的交流,是孩子不夠快樂,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根源。孩子的幸福感往往是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結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采用的教育方式就很重要,家庭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培養孩子的一些重要品質:接納自己,喜歡自己;能夠用言語和一些其他方式表達自己;能夠很好的適應環境等等。作為父母,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并起到示范作用,很多時候孩子不會聽你怎么說,但是會看你怎么做。
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們都培養出一個健康,幸福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