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我的輸入路線是這樣的:
一寫這個話題的原因;
二距離的界定及各種類型;
三學會更好的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學會讓自己的身心零距離。
①
從清晨睜開眼開始我就在想,今天的刻意練習寫作我要寫些什么?
我要寫關于時間管理(自律)的內容?
還是關于好好學習這本書的臨界知識的內容?
還是也像其他人一樣把今天的反思記錄復制粘貼上來呢?
直至傍晚換煤球時看到的小洞(煤球之間就是因為有每個小洞的距離,才會讓火更有力度,更有熱度,炒菜才會更好吃),由此想到今早小純說的心理疆界這個概念,想到距離這個可大可小的事件。
我想很多人對于這兩個概念都是模糊的,對于人際交往之間的距離把握的度也是不清晰的,那么我將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寫下來,讓更多的人知曉不也是做了一件好事嘛!
心理疆界的詮釋是這樣的:
(以下對于心理疆界的詮釋來自網(wǎng)絡《心理疆界,中國人最缺的一堂課》
在徐浩淵博士主持的“心育心小學教師心理培訓課程”中,有這樣的定義:每一個或者的動物或者人,時刻都在盡力保持著自己的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也稱作疆界。相對有形的物理空間,我們每個人還需要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心理空間,被一道無形的心理疆界環(huán)繞著。
心理疆界明確地定義出什么是我的、我應該對什么負責,也標明什么不是我的、我不應該對什么負責任。心理疆界向我們展示,我自己在什么地方截止、他人從什么地方開始,從而給我們和他人的“心理財產(chǎn)”,界定一個明確的范圍。具體來說,屬于我們的、需要我們保護和盡責的“心理財產(chǎn)”包括:情緒、態(tài)度、行為、信念、選擇、價值觀、限制、才能、思想、欲望和愛。
心理疆界健康的人,有以下三個重要的特征:第一,他們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選擇、價值觀、限制、才能、思想、欲望和愛,不在這些方面干涉別人,同時也絕不容許別人在這些方面干涉自己;第二,他們百分百為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負責,不將自己在這方面的問題歸罪于他人或環(huán)境,同時也不會“越界”,不會承擔他人態(tài)度和行為失當?shù)暮蠊坏谌麄儼俜职贋樽约旱那榫w負責,不將自己的情緒困擾歸咎于他人,同時也不會因為他人的傷心、憤怒、失望、擔憂、痛苦等負面情緒,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事實上對于這個詮釋我還是更喜歡小純舉的案例,通俗易懂,讓人更好的理解這個概念。(小純簡直就是女王!太棒了!給你點32萬個贊!)
“簡單來說,你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你有一個玩具,你很喜歡那個玩具,那個玩具是你的。但是呢,你的父母覺得,你是他們的,你的玩具也是他們的,所以他們可以把你的玩具給別人或者給扔掉而這就是心理疆界不清晰。那如果是心理疆界清晰,父母就會問你:你是不是愿意給別人,能不能扔掉這樣的。”
②
距離的定義是這樣的
“1.在空間或時間上相隔。2.在空間或時間上相隔的長度。3.指認識、感情等方面的差距。”
距離的類型是根據(jù)我自己的理解進行劃分的:
①時間上的距離
(同樣進行知識管理學習,十個月和十年學習的兩人,彼此的距離和成果是顯而易見的)
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談話距離,心靈距離,事實上“五十步笑百步”心靈距離還是有的,)
③攝像之間的角度幅度長度的距離
(高低遠近拍出來的圖片效果都是不一樣的)
④自己的身心距離
(我認為任何一個說自己身心距離為0的人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人)
⑤具體事物的距離
(煤球之間的小洞距離,鋸齒之間的距離,軌道上的距離)
再想想現(xiàn)在的玄幻小說,穿越言情小說,這些每一樣都有空間上的距離呢!
③
當我們對彼此的關系清晰時,就可以利用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距離來把握這個度,但是任何人都不要妄想成為另外一個人的全部,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距離也是有著明確的距離:
第一種距離是親密距離,范圍是在0.5米以內;
第二種距離分寸感的距離范圍在0.5到1米之間;
第三種是社交距離,禮節(jié)上的正式距離,1.0米到2.0之間
第四種是公眾距離在公開演說時,演說者和聽眾之間保持的距離范圍3.0到8.0米之間
這是溝通時外在需注意的距離,而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心靈的距離,心靈的距離沒有把握好度,也是很不禮貌的。
我做過的傻事很多很多,就比如今天我冒昧的問別人說“你身邊有閨蜜嗎?知己嗎?無話不談,什么事她都知道,也能感應你的情緒波動”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很傻了,因為我忽視了心靈這個距離,因為沒有人能夠看到別人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再怎么樣親密無間,心靈和心靈之間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所以請慎重把握好這個度。
我們不僅僅在對他人的涉及把握距離這個度,也要學會讓自己身心零距離。
現(xiàn)在的我們總是天馬行空想的多,身體力行的卻少之又少,心靈想要的物質欲望往往大于我們身體實質需要的物質。
要怎樣讓身心合二為一這是每個人都想要的,而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我給的建議就是,第一想什么就做什么,第二反思自己這樣做有沒有讓身心愉悅,第三確定目標制定計劃。
而每日寫反思日記這個方法就很好!
(問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是否是想要的?行動力跟得上心理活動嗎?身體做的結果與想的結果這二者差距要怎么去拉近?)
就連這篇文章我表述的意義,和大家理解的意義也是有一定的距離的,因為我的淺顯,大家的深沉認知深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請大家多多指教!
最后我想問大家三個問題
①如果問十個問題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你會問什么問題?
②讓你覺得片刻身心合一的十件事會是哪些事情呢?
③心理疆界的認知模式改善之后你第一件事情會做什么?
最后的最后再次感謝小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