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迎來了很久沒碰過的作文課。之所以是很久沒碰,一來孩子們不太愛上作文,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作文課實在是太難上了。
一說到作文,那真是不管學生、家長、老師都非常頭疼的一件事。從學生來看主要存在選材難、寫作難等問題;從家長來看,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寫的作文不夠優美、不夠具體但卻又不知道從何輔導起,或者是輔導過度;對老師來說,作文怎么教,教了以后學生又吸收的了多少是最大的問題。
從開始上課起,作文就是我反復琢磨的一門課。課堂到底是以寫為主還是以說為主,作文到底是一周訓練一次還是兩周訓練一次,到底是以啟發學生為主還是以給例文仿寫為主,作文到底是當堂寫好還是回家寫好……類似這樣的問題幾乎每周都會在我的腦內上演,我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否決一些想法,又不斷增加一些新的想法,最后得到了以下幾點還算有幫助的經驗。
1.修改作文是非常必要的
從前,作文課我都是采用上作文課-回家完成作文-交上來我評改-作文點評(15-20分鐘)的形式,一般一篇作文到發下來學生看老師的批改就到頭了。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學生的作文進步不大,很多反復講解的知識點學生都還是掌握不了。經過反復摸索,我漸漸感受到了修改的重要性:很多時候學生第一次的寫作其實思路并不清晰,經過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思考,往往第二次的寫作明顯好了許多。
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課堂時間有限,如果僅僅讓他們修改,課堂時間是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在這周,我再次調整了我的作文計劃,后八次課,我決定采用“同篇作文不同訓練點”的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a.兩次課都對同一篇作文進行練習,即是一篇文章寫兩次;
b.第一節課為內容課,主要是提供思路,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尋找寫作素材。本堂課以大量提供范文為主,上課時主要對范文的思路、選材、思想進行分析,而不過多糾結于作者的寫作手法;
c.第二節課為技巧課,選題主要針對上次作文中學生存在的問題,選擇某一個點切入。本堂課范文精講1-2篇,主要分析作者的寫作技巧,然后對上一次的作文進行修改,并用上本堂課的所講內容。
這樣,經過兩節課的學習,相信學生對作文的理解可以更深入、更牢固一些。
2.題材一定要在平時搜集
周六的時候,天降大霧,五年級在進行完課前討論之后,我順口提到了早上的天氣,讓他們談談今早的感想。沒想到,話都沒講完,全班都炸開了鍋,每個人都舉起了小手,想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我。
所以,孩子是有強烈的表達欲望的。那為什么具有表達作用的作文會讓他們望而卻步呢?其一,在低年級不正確的作文引導會讓他們將作文僅僅與考試聯系起來。考試是痛苦的,所以討厭作文也就順理成章了。其二,之前不成功的寫作經歷會讓孩子覺得寫作是一件特別困難、特別需要技巧的事,而恰恰忽略了寫作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三,孩子的記憶力是很短暫的。很多東西記得快但是忘得也快。如果不是最近發生的,一旦讓他寫需要回憶的事情,很多細節他就記不得了。但是又苦于老師說要有真情實感,所以一旦某個細節記不住了就會糾結很久,痛苦很久。如果記憶力好一點,又會犯下事無巨細地描寫不相關的事情,最后變成“流水賬作文”的結果。
面對這種問題要怎么解決呢?那就一定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在孩子還有記憶,有這股新鮮勁的時候,趕快讓他寫下,當他以后再碰到類似題材的時候,便可以很快回想起當時寫的這篇文章。
一些和作文無關的小事
1.作業一定要及時批改,及時發現。及時反饋能夠最大化激勵學生做出相應行為。
2.作文的選題一定要反復斟酌。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覺得有意思的題目,來激發他的創造熱情。
3.作文課的開始便要將作文題拋出,整堂課都圍繞著這個題目來引導,而不是講一個相關的,最后作文題是另外一個。中國的學生思路轉換不過來。
4.學生可能并沒有大人想象的那么厲害,我們有時會過高估計他們的能力,而他們因為年齡小、礙于權威、不知如何表達而不能將自己的困難說出,所以只能消極反抗——拖延、抵觸寫作文。所以,寫作時盡量把梯子搭的矮一些,臺階的間距小一些是有必要的。
大概就是這樣一些吧,下周加油!G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