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這一遭,不后悔

在這里的日子,是我有生以來最苦的日子,沒有之一。而我知道,這些并不算什么;我把這些都看成是考驗,或者是出來體驗生活的一段經歷吧。

開頭改了幾次,思緒有點亂。雖然待在上海的日子并不算長,但所經歷的,撲面而來,不知從何說起,又不想平鋪直敘;尚且用問答式來回憶、組成我要說的東西。

1.為什么來上海?

就如1年前所想的那樣:上海是個充滿諸多機會和希望的地方;趁著還年輕,我想去更廣闊的地方看看。

父母的顧慮在所難免,也情有可原。

在我的游說之下,父母終于松口,放我走了。有些驚訝,因為他們本來很反對我離開家鄉。而來到上海不久再去想這件事時,我忽然明白,如果你堅決要做某事,父母最終會松開手,他們知道,你渴望真正的長大。可憐天下父母心。

“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一定要照顧好自己,萬事小心。”帶著父親的寬容與無奈,我離開了蘇州。

上海的確很繁華,在大街上幾乎每走幾步就能看見一個外國人。這里有很多商場,很多公司,還有五湖四海、國內國外的人們,都交織在這個大都市里。感覺每個人都活力四射,自己也被感染著。

來到這里,還學了點對外漢語,了解到一些我所不知道的外國人的偏好和習慣。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和韓國學生,據說老師如果不給他們布置作業,他們會覺得這個老師不合格。這樣的小文化很有意思。

在學習的地方認識一個外國朋友Jack,他是我們英語角的外教。他跟我們說,曾經有人對他說,我想跟你做朋友;這樣,我可以教你中文,你可以教我英文。

相信你也看出來了,重點是最后一句,他很不喜歡別人帶著這種目的來與他成為朋友。能不能學到對方的語言不該是交友的重點,交友講究的是平等、友好、信任、投緣。

幾天前看到一個上海朋友在朋友圈發了條狀態,大意是這樣的:

她在地鐵上聽到一個老外在電話上哭訴:“你根本就不愛我!你和我在一起只是為了學英文……”

這似乎令人覺得有些哭笑不得。我頓時想到了Jack的話,這可能是類似的,但后者更令人惋嘆。不管地鐵上的老外說的是不是真的,都讓人警醒:(有些)人們到底是怎么了?人與人之間竟會產生這種“啼笑皆非”的誤解或隔閡。畢竟,已經不是個例。

這是發生在別人身上,我自己遇到過什么樣的人呢?

首先,我不得不說,每個城市都一樣,有秉性純良的人,也有心術不正的人;有尖酸刻薄的人,也有不知羞恥的人。在上海,也不例外。上面的幾種人我幾乎都遇到了(或聽同城的友人講到其親身經歷或真實的見聞),所以,小氣,勢利,傲嬌等等字眼,不該成為任何一個城市的標簽,尤其是在什么人都有的大城市,更無法簡單用幾個詞來評判。

剛來上海的那會兒,還認識了老、中、青三代的上海人,大家一起學習,有的在生活中關照我的,有的會鼓勵我,有的會下課后同我一起走回住處,邊走邊聊。

很高興認識他們,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不論是做人,行事,還是表達。

這些或熟或不熟的朋友,是我在這兒的最大收獲之一。有些人互相加了好友,有些人沒加(而且還沒有其他聯系方式),所以我知道,也許以后不會再見到,因此現在想來,倍感珍貴。

能夠體會社會百態,人來人往君子之交,感受這個城市的不同顏色,不斷地成長與發現自己,這些收獲已經超過了我原本來這里所期待的東西。

2.在這里生活如何?

早晚吃包子,中午“全家”是我家,搬過兩次家,是對我生活輪廓的一個概括。

為了省錢,一般就是按上面的模式解決伙食問題。因為公司不包飯,不得不省吃儉用。一天伙食費可以控制在20塊以內。一個家鄉的朋友在電話里問我,我平日三餐都吃些什么,我實話實說;他聽了好像有些驚訝,又很快傳來一句話:你還是回來吧;至少中午還可以從家里帶飯。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不這么講,我對吃飯的品質真沒太大概念了,一直都覺得,跟在大學里差不多,那時候早晚不就是吃包子啊饅頭啊什么的嘛,沒大差。也不去想吃得苦不苦。就是很滿足,只是告訴自己,等掙錢多一點了,就可以吃得好一點。不敢大手花錢的另一個原因是,房租押一付三,手頭只剩下寫自己以前攢的錢,不想問爸媽要(自大四起,在生活上就沒再怎么向家里要過錢,畢業了,就更不想要了),得在下一個月工資下來前用這些錢維持生計。

這里的包子比粥便宜,可以帶走吃,也方便省時,便這么度過了這段日子。偶爾和友人說笑笑:我這樣會不會營養不良啊?……啊,我想應該不會吧,香菇青菜、梅干菜、豆腐干,這些都是有營養的啊……朋友笑而不答,我們就這么說著,一起笑著。

曾經想過要不要買個小鍋自己煮,但自從搬了兩次家后,我打消了這個念頭。

對“全家”,在來這里前沒什么概念,幾乎沒去過,而到了這里卻成了常客。店里服務員的用語和背景音樂、廣告都熟得不能再熟。還是很喜歡它家的盒飯的,店里最物美價廉的就屬它了,反正我是這么覺得的。忽然發現,自己也過起了之前在“閱讀坊”某期節目中所說的“公司-便利店-家”式的生活。中間也沒隔多少時間,好巧。

和陌生人坐在同一張桌子前,吃著服務員給你熱好的香噴噴的飯菜,即使互相默不作聲,我也覺得,那個時候,內心無比平靜、滿足、溫暖;聽不到街道上的嘈雜,只有服務員和顧客之間的對話。

一個人吃完走了,另一個人過來坐下,就這樣你來我往,在一間小小的便利店里,進行著平凡而又安心的生活。

3.想家嗎?

我以前一直調侃自己是個“沒心沒肺”的人,很少主動打電話給家里,因為我覺得,我是大孩子了(在爸爸媽媽眼里,我永遠都是個孩子,所以我稱自己大孩子),我也相信,我會照顧好自己,爸爸媽媽可以不用這么擔心我了。然而,不是父母,不知父母心。

上個月下旬,我計劃第二次搬家,在動身前和之前的一個室友在全家吃午飯。我們聊到了很多方面的事情。而聊到父母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很有共鳴。倒不是說她也像我一樣沒心沒肺,而是,其實我們后來,已經明白父母的苦心,對他們以前與自己的分歧以及我們所認為的他們的那些陳舊觀點,都有了一定理解。完全接受他們的觀點心里是會有些不爽,但經歷了一些事后,你知道,他們只是不想你受騙、受苦,生了女兒的更是如此。他們也并不是蠻不講理——他們不還是讓我出來闖了嗎?父母還是心疼孩子、支持孩子的。

就如當初還在蘇州的時候,幾乎每個工作日媽媽或爸爸早起給我做好午飯讓我帶公司去。我說別做了,多睡會兒吧,他們說,反正那個點我們也要起了,沒關系;吃自家做的,衛生,也能幫你省點兒開銷。

兩個人聊著聊著,越說越深,我好像聽到她有些哽咽,而我自己是哭了。那是來到上海后第一次哭,也是唯一一次。

不想家?

當然不是真話。

只是,也許自己也漸漸變得麻木起來,以為這樣自己就不會有太多煩惱。你掛念的,放不下的,當有人坐在你身旁,用摯誠的話語瞬間打破你心底的寒冰,吹開你心頭的灰云時,你才發現,不是麻木,而是把心事丟在角落,埋了起來,深到自己幾乎不會想起;你也不可能一直堅強,脆弱一面的你,也是真實的你的一部分。能在人前哭,對面的這個人必定是你信任的人或是你愛的人,講出自己的心聲,述說自己的矛盾與苦痛、快樂與幸福,而對面剛好剛好有一個人愿意傾聽,同時愿意與你分享自己的心跡,這在眼下紛繁的塵世中,成了那一方晴空中的陽光,照入心底。

不管在哪里,同是天涯人,家系心間無需萬語千言。不是心寒者,情落心間,到底是無語凝噎。

4.這里的學生怎么樣?

后來有幸搬到了復旦大學(邯鄲校區)附近,對面就是教室,下班及雙休日都很方便去自習。也算接觸到一點點復旦的學生吧,暫且就講講這里的學生。

復旦的學生,很認真,非常認真。

晚上去六教自習,看到不少男生在教室里自習。就算是跟女朋友在一起,也很安靜,專心做事。以前聽說復旦特別有學習氛圍,確實所言非虛。

一個室友說,這里的學生還很謙遜,同時又有自信,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說,為什么復旦的實力這么強,除了有優秀的老師,還有努力上進的學生,水平怎么會不高?值得敬佩與學習。

5.對工作感受如何?

這塊涉及到的因素有點復雜,現在的我,對于工作的看法并不成熟,說出來恐怕有些想當然、片面。所以,暫且不說了吧,待若干年后再講也不遲(不用擔心到時會忘記,那些“想當然”的話已經悉數記錄下來了,用來今后隨時比照)。

6.對那些想去一線城市的年輕人說些什么?

如果你不是年輕人,請莫見怪;不同的年齡層,想說的話不一樣,姑且把對象定為最熟悉的那一類,你也可以參詳一下。

也許就是因為年輕吧,想著要去更大的城市(或別的城市)看一看,即使自己的家鄉已經很好。北上廣深的人們尚且還有離開家鄉去別處闖蕩的,我為什么就不可以?

我還年輕,出去看看還來得及;如果累了,倦了,再回家。我就是這么想的。個人淺陋之見。

我更想說的是,不去大城市并不意味著你就絕對不會成功,也不等于安于現狀居于一隅。只要過得安樂、走心,待在家鄉(或一線以下的城市)又何妨?算不算得上遺憾,這不好說,只能說,或許出城,會經歷到更多,成長得更快。去哪里,選擇權終究在你手里。如果下定決心出去,請一定要勇敢,照顧好自己,讓爸媽放心,同時也記得打電話回去與他們保持聯系,相比于在網上看到你的狀態,他們更想聽你的聲音。當然,不用智能手機的父母就更是如此了。

不論在哪兒,即使你的方向還不清晰,都請記得初心,最終,你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一定要行動起來。努力去打造你想要的天空吧,一步步,通向青天。

后記:

短短兩個多月,卻好似此去經年。期待,憂心,喜悅,害怕……這種種的情緒都從心上走過了,就像戲劇彩排一樣。

除去寫東西時要回憶很多事,否則一個人的時候倒沒有以前想得多了。反而是身旁有個人陪你聊著共同的話題的過程中,那些悲傷的痕跡再度顯現出來。明明在流淚了,卻止不住。

記憶之城里,有的人,他的王國有墻有護城河,不論我搭起多少次石橋,它們都會沉下去。最終被擋在城外。偶爾隔著河,聽見有人從門前經過,卻看不到模樣。

有的是一群人,他走了,你來了,她走了,他來了,你走了,又有新的人走進城中。到最后,我也會離開。你離開我的世界,或者,我離開你的世界。

有一段歲月,總要你一個人走。

有一些話,你我永遠都不知道。

沒有送出去的信和幸運星,不知道有沒有機會找到它們的歸宿。

十二姐說:“我現在很少看曾經的日志了,不是不想回憶,而是真的美好,永存我心。”

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做到。

不知道,很多年以后,你還會不會記得我。我不敢保證等我老了,老到頭昏眼花還依然記得你,但至少此刻的你,清晰地在我腦中。謝謝你曾經來過,一定要幸福。

能看到這里,辛苦了,再次感謝。

2016年3月15日

20:24復旦六教

注:原標題《也許這是些什么,也許什么都不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