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是自認為對手機、微信、微博這些新生代寵兒抱著懷疑和批判的態度,雖然偶爾也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受到很深的影響,但是因為“對上面的東西no care”+“自己時時在反思是不是被引導或者在上面的時間花的太多了”(雖然反思之后不一定有行動),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被“綁架之人”,或者,因為自己時時在嘗試著逃脫所以值得被原諒。
然而,最近有兩件事又刺激到我了。
第一件是:手機微博刪了又裝,昨天又刪了一次,可是自己都覺得不久后一定會重新裝回來。
微博對事務的碎片化處理程度比微信要深得多。140字的限制注定所有的內容要被壓縮或者標題化(至于開放字數然而文字被折疊,逗逼得不想討論)。除了特別感興趣的內容,比如薛之謙的段子,其他的都很難讓人掉進去看長微博。
刷新聞?同質內容太多,標題媒體太多,沒有深度。
追漫畫?更新速度讓你一不小心就“被棄坑”了。
看熱搜?稍微看的時間久一點就發現熱搜的內容大同小異,熱搜下面也很難看見真文章。
然而為什么還是會鍥而不舍地刷著微博呢?每次打開先看熱搜,把排名前十的全部點一遍,然后搜索薛之謙,看看最近有沒有什么新段子新歌(其實新歌基本等云音樂更新),完了就回到首頁刷兩分鐘,沒了。日子如同過眼云煙。
我一定是太閑太無聊了,這是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第二件事:自己覺得微信訂閱號太多,找個時間要清理一下,看著N多右上角標著紅色數字的方塊,竟無從下手。更恐怖的是,今天我把那些紅色數字都清除了。
未讀消息太多,證明訂閱的內容不感興趣,或者訂閱太多而自己碎片化的時間不多。
不知道怎么刪,是因為里面很多訂閱號是因為工作的原因關注的,比如公司的好幾個,比如跟最近項目主題相關的,雖然自己不會看,但是關注了就好像自己認真“做功課”了。(天啊,我竟然會這么想,病得不輕,被綁架地不輕!)
而今天紅色數字消失了,證明我竟然在不知不覺中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去閱讀一些我不感興趣或者之前覺得沒有價值的東西!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我一直都認為,這些工具啊軟件啊,要本著方便自己的原則出發,假如讓自己為難或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環節,肯定是出了問題。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就想起馬克思爺爺的“異化”,他老人家一早就預知了人類最終會死于自己的“聰明”。
雖然有很多因素導致我們必須受這些限制接受這些不合理,比如我現在還不能果斷丟了我的工作,但是我們受到的限制可能比想象的輕很多。比如微博,至今沒有發現微博除了消遣還有什么意義,然而我并不希望自己把消遣的時間花在這里,我希望自己能去翻翻書或者上簡書寫點東西。而微信那些為了假裝自己很努力的“工作號”,放心,刪了它,在自己案頭放幾本有價值的參考書,效果絕對比現在好。至于公司的號,看領導朋友圈就好啦。(雖然朋友圈是另外一個巨大的坑然而我今天并不想說它因為我戒不掉)
我是一個一直覺得自己被很多條條框框束縛的人,雖然意識到這一點,但一直沒有很強烈的欲望要做出改變。就好像,有人在我身上松松垮垮地纏了幾根繩子,而我自己親手把這些繩子一根根拉緊,把自己綁起來。然后開始埋怨,哎呀,我又被工作,又被微信綁架啦!
這類的抱怨毫無道理,我希望自己一直這么認為著。
(說了這么多,微博會不會裝回來啊?訂閱號還刪不刪啊?不知道,一個月后來問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