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過嬰幼兒成長的家長們一定深有體會,讓孩子遵守所謂的紀律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怎么辦呢?
1、按照人類的本能引導孩子
在讓孩子努力遵守良好紀律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嚴格應用一些方法。這不能隨意,需要非常精確的教學指導。這種指導應該是孩子(人類)本能渴望的,是孩子(人類)潛藏的自然傾向,是使一個嬰兒一步一步前進的艱巨工作。這種教學指導讓孩子自由自主,為孩子的個性無限制地發展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2、運動能力的培養
家長們都知道,嬰兒總是缺乏自控能力,孩子們也總是動作不協調。嬰兒之所以沒有自控能力是因為他們還不能控制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運動,也不知道如何運用好說話器官,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會最終建立和完善這些能力。巧妙地在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天幫助孩子建立這些能力,這才是早起教育的精髓,才是家長們要想方設法做到的。
3、丟掉你習慣的命令
嬰幼兒時期正處于一個充滿錯誤的嘗試階段,孩子們的意識還不是很清晰,孩子們要通過不斷的嘗試努力尋找和實現自己本能的目標。家長們或者是爺爺奶奶們要允許孩子試錯,要允許孩子嘗試,而不是完全以家長們自身的判斷標準來框定孩子們去試錯,去體驗,也就是“只允許孩子動這個,不允許孩子動那個”的陪伴邏輯,命令孩子“不許動,想我一樣一動不動地站著”“不要動,像我們大人那樣規規矩矩地坐著”,這根本沒有任何用,命令不能對正在進化和成長的嬰兒起作用。
4、動作協調性培養
而再大一點的孩子,我們非常有必要訓練他們動作的協調性,并且盡可能地分析這些動作,在一步一步發展這些動作。比如,我們必須教會孩子們知道安靜和靜止不動的區別,教會他們站起來或坐下,教會他們不發出聲音地走路或按照直線行走并且保持平衡,教會他們小心地移動物體,教會他們穿衣服和脫衣服等復雜的動作。孩子們通過這種練習方式學會自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當孩子們的動作有了明確的目的性而不像嬰兒那樣無序的時候,他們就稱為自律的孩子了。再加上家長老師們及時的發自內心的鼓勵,孩子內心的自信、內在的得到認可而產生的力量是正面的、巨大的。
5、適當的外部刺激
外部行為是刺激內部發展的一種方式,兩種方式一起促進孩子孩子精神的發展。擁有更好資質的孩子會在這方面表現更加出色,這使他們感到很愉快,從而更愿意發展這種精神。所以,紀律不是一種特定的概念,不能用約束去規范孩子的行為和性格。這就是自由的紀律,也是最有效的紀律。
6、營造愉悅和樂觀氛圍
此外,通過實現直接、明確的目的,孩子就能體驗到最高的精神上的愉悅。在成長的長期準備中,孩子體會和精力了各種各樣的情緒,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與感情,其中蘊藏著的幸福和力量將成為他們長大后正直品格的來源。
7、培養優美高雅的內心精神世界
在日常生活和教學訓練中,孩子不但學會了各種有用的動作和習慣,還形成了一種優雅的姿態。這種優雅能使孩子表露出更優美的面部表情,從而培養孩子內心的喜樂、歡愉,對世界美好的認同,從而使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內心更加美好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