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曾說過,做事情要“順勢而為”,也因此,他創立了順為資本。
這里的趨勢,筆者理解為:
新的正在增長的,未被市場滿足的需求。
趨勢紅利
這種在成長的,未被滿足的情況,可以解讀為趨勢紅利。但是提“紅利”這個詞,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筆者早期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說:市場在增長,需求沒被滿足,生意比較好做,容易成功。但是背后的邏輯,沒有進行過深挖。今天從流量成本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這一塊。
什么是流量成本?
就是獲得一個潛在客戶的成本。
這里的潛在客戶,并不是實際產生了消費的客戶。如果是實際消費的客戶,還涉及到潛在客戶到實際客戶的轉化率。
即
有效流量(實際消費客戶) = 流量(潛在客戶)x 轉化率。
例子:包子鋪
假定你在地鐵口開一家包子鋪,月租金一萬元,一個月可能有5000人到你的店里消費。
那么流量成本就是:10000 / 5000 = 2元/人。
如果實際消費是1000人,平均消費是10塊錢,那么有效流量是1000人,轉化率是20%,一個月是一萬塊錢的收益。這個生意沒法做了。
這個時候,你要么提升轉化率,要么把客單價做上來,要么就把潛在客戶數進一步做大,否則就關門大吉,早點止損為妙。
這里的紅利強調是未被滿足的需求,那么按照經濟學的供求關系來說,就是供不應求。比如上面說的包子鋪,假定商鋪是在地鐵通到這里之前就租了,而且租了10年。那么之前的成本,很可能不是一萬,可能只有1000塊。那么這個時候,就有了流量成本的優勢。
案例:小米
初期小米利用線上渠道,構建用戶口碑,產生用戶傳播的用戶紅利,將獲客成本降低至幾乎為0。同時,又因為中國移動用戶人群在不斷增長,智能手機市場的需求紅利一直持續到了2016年。僅僅靠線上,小米就能獲得不錯的增長和營收,也成為業界的神話。
但是近幾年,線上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線上的流量成本急劇上升,小米也宣布開始要做線下店,拓展新的低成本流量。
紅利的好處
(1)供不應求,流量成本低;
(2)供不應求,有定價權,價格可以更高。
當有市場紅利的時候,選擇很少,獲客成本低,即流量成本非常低。當沒有紅利后,供給充足了,這個時候,公司需要花在營銷上的成本,就會大幅度上升。現在,就連蘋果也在到處做廣告了。
有紅利,大家都有肉吃,沒有紅利,其實就是搶對手的肉吃。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
總結
市場紅利就是市場的不飽和,供不應求的階段。這個時候,利用好紅利,能有效降低流量成本。流量成本低,還有一定的定價權,利潤自然就更高,賺錢要容易許多,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