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湄青萍
寫在前面:
說實話,寫這篇文章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因為我沒想到,上一篇文章《是否努力變得優秀,就能擺脫自卑?》竟引起了那么多讀者的共鳴!許多人在留言中袒露了深藏于內心的自卑情緒,抑或是相似的經歷。讓我不禁感嘆:人是如此不同,又是何其相似啊。
我認真地看了每一位讀者的留言,同時,也發現了許多人心中尚存的一些疑問——
將自卑歸結于童年經歷,是否是揪著過去不放?該如何面對過去?
自信心不是空中樓閣,具體該如何重拾信心?
人人都說自信好,那自卑是否就一無是處?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個人經驗及平時所學,試著給出自己的解答,與大家共勉。
01
關于如何提高自信心,這幾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我個人所知,增強自信的方法主要有這么幾種:
一是找出并肯定自己身上的優點;
二是通過警惕腦中的批判思維,與非理性的觀念進行辯駁(比如:當腦海中出現“我一無是處,什么都做不好”的念頭時,你可以這樣反駁:我只是在某方面暫時缺乏技能,通過學習和努力,我也可以做到。);
三是通過表現出自信的行為,從而進行自我強化(比如:你今天要去面試,出門前可以給自己一個鼓勵的微笑,讓自己保持最佳的狀態)。
這些方法有用嗎?當然有。但是,很多人容易忽略一個重要前提,即了解自卑的根源,并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也是我寫《是否努力變得優秀,就能擺脫自卑?》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
上面的每個方法,我都在自己身上試驗過,但收效甚微。直到前陣子,我通過《自我》一書,了解了自卑的根源是由于兒時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才明白個中因緣。
不少人覺得將問題歸結于童年經歷,是揪著過去不放。確實,不少剛接觸心理學的人,會陷于過去的童年陰影中,認為父母就是造成所有問題的罪魁禍首,繼而開始埋怨他們。
(PS:精神分析學派相關的理論,認為諸多心理問題源于個體的早期經驗。在大眾看來,心理學似乎就等同于此。但心理學其實是個派別眾多的學科,弗洛伊德所代表的精神分析,只是其中一個理論派別而已。)
但我們追溯童年經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與過去和解。如同一個國家要面對自己的歷史,一個個體也要面對自己的過去。重要的是,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
在經濟學家看來,往者已逝,繼續追究,只會消耗更多的資源,所以將之視為沉沒成本。因此,多數人出于對現實的妥協,只有長嘆一句: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無力改變過去,權當安慰自己。
但正如電影《驢得水》里的那句臺詞:“如果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只會越來越糟”。閉著眼逃避過去,不叫和解。一味地責怪、抱怨父母,只是企圖逃避責任、為自己不努力而一事無成進行開脫的借口。我們雖不能像影視劇中的主人公那樣,可以坐上時光機重塑過去的經歷,但卻能選擇理解和原諒。
和我們一樣,父母也是普通人,會有情緒,會犯錯誤。和我們一樣,時代會在他們身上留下無形的烙印,讓他們這樣想或是那么做時而不自知。
我不敢斷定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沒有父母會無緣無故地不愛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們不會愛,那他們曾經一定也是可憐的孩子。
當了解了這一切,我們至少可以讓惡性的生命輪回關系在我們這里終止,讓下一代盡可能擁有健康幸福的童年。
而且,我們還可以選擇重新解讀過去的經歷。事實上,之所以很多人童年不幸福,卻能成長為一個樂觀的人,就在于他們用一種積極的角度看待過去。他們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選擇奮發圖強改變自己的命運。
因此,童年經歷的確會對人造成影響,卻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方式以及未來的無限可能。
02
與過去和解,是否就意味著馬上擁有自信?畢竟,自信不是空中樓閣,不僅要了解問題的根源、科學的技巧方法,還要為此建立堅實的地基。這個地基,就是至少擁有一個擅長的技能,在某個領域做出切實的成績。
在選擇領域時,不必急于求成,可以從自己最有把握的方面做起。當你在這個領域獲得成就后,因成功所帶來的積極體驗會漸漸蔓延到其他領域,就像滾雪球一樣,讓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
想起自己剛畢業那會兒,面試屢屢碰壁,整個狀態一度陷入了低谷。某個夜晚,我躺在床上,問自己:我到底能做什么?我喜歡什么?這個社會又需要什么?
像是迷霧中突然射進一道光,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經在QQ空間寫日志,而且也獲得過一些朋友的肯定。“說不定,我可以嘗試編輯方面的工作?”一個聲音從心底傳來……
接下來,經過一系列的波折,我終于如愿進入某家出版社做了編輯。在5年的碼字生涯中,我嘗試了出版社編輯、雜志采編、公司文案等文字工作,接觸了各種文案類型。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開始拋卻平日里因害怕出錯而保護自己的軀殼,變得勇敢起來,甚至愿意去嘗試自己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比如,去一個五星級酒店采訪他們的廚藝大賽,見證一盤盤大餐的誕生過程;獨自跟著一群大老爺們去山西出差,背著單反相機和錄音筆,又當記者又當攝影師……
當某一天,我站在公司會議室里,對著全部門的同事侃侃而談自己的項目方案時,我知道,有一種叫自信心的東西已悄悄地在我的身體里生根發芽了。
日后,每每我遇到困難且懷疑自己時,過往成功的經歷就會像電影畫面一樣,一幕幕在眼前展現。而這又給了我接著做下去的信心。
一個人在某個領域過往成功的次數越多,那么,他對自己能勝任一件事情的能力就會越有信心,即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當你決心做一件事時,就需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高效完成,不要淺嘗輒止、半途而廢。今天你完成某件事的成就感,將成為未來克服困難的巨大動力。
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適合自己那片土地生長的農作物。如果種水稻不行,就試著種種玉米、棉花吧。待到下一個秋來,說不定就是屬于你的豐收時節。
03
自信心,無疑是我們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相比之下,自卑就像一個見不得光的鬼魂,人人避之不及。
但,自卑是否真的一無是處呢?其實不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就認為恰當的自卑感是促使人前行的動力。而他本人的人生經歷,更是這句話的完美詮釋。
阿德勒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鎮,他早期的童年經歷可謂悲慘。不僅從小體弱多病,差點因為肺炎死掉,就連運氣也不太好,出過兩次車禍。學習成績也平平,在班里是倒數幾名。真是想不自卑都不行啊。
但也是因為自卑,激發了他內心深處對優越感的渴求。阿德勒此后奮發向上,成功逆襲,順利進入了維也納大學并獲得了博士學位。就是在這里,他遇到了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并最后創立了新的心理學流派——個體心理學。
就我個人體驗來說,適度的自卑會讓一個人保持謙卑。因為感覺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他會如饑似渴地學習,且遇事謹慎。相反,太過自信,則可能盲目樂觀,造成判斷失誤。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有些困惑:太自信,容易狂妄自大;太自卑,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那保持怎樣的自尊水平,才是最合適的呢?
心理學家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處于平均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卑不亢),是最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不卑不亢,自然是你我想企及的境界,但是否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我想,比較切實的方式是: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相對清醒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穩定的自我認知。這樣,自尊水平就不容易隨著外界的評價或者一兩件事的成敗,而忽高忽低、忽上忽下。
總結而言,建立自信,至少需要這樣三步:
第一步,接納不完美的自已,與父母和解,與過去和解。
第二步,選擇一個自已擅長的領域,努力耕耘,做出成績。等到你在一個領域獲得成功后,這種成就感會蔓延到其他領域,讓你變得越來越有信心。同時,也要警惕自已腦中的批判思維,把失敗的經驗放大,全盤否定自已。
最后,也請在心底給自卑留一點位置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