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將自己置于具有共同目標的團體中,用來自群體中他人的壓力來督促自己前行。這一招對于虛榮心強的人尤其有效。運用此原理成長起來的小團體不勝枚舉,如寫作飯團,讀書群,薄荷英文閱讀app等等。
處在同一個平臺,即使本身水平或能力存在差距的個體也會因存于一個共同體中而產生攀比心理,進而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處于落后狀態的想要追平而領先的也想拉開差距。當前此類團體一般存在于網絡,可能因彼此間未實現面對面接觸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彼此的激勵,但綜合各方面因素,此類團體不失為制勝拖延的有力途徑。
對于這一點自己也有切身體會。參加寫作打卡100天的計劃以來一直都保持著日更的狀態,雖然也時常萌生偷懶懈怠的想法,但礙于面子或是受群里規則的制約,盡量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入群之前也不止一次地產生過寫日記或寫短評的想法,但往往是以睡前想象的方式存于腦海中,極少付諸實踐。即便有幾次嘗試著手,也都是一時心血來潮寫個幾十字的評論,便有又擱置一旁。計劃便被無限期地擱淺。
雖然團體能夠有效增強自己按計劃行事的毅力與決心,但也往往會讓人陷于形式主義的泥淖中,這需要自我警醒。就拿本次參與的寫作計劃來說,為了完成打卡,我時常會有寫滿500字了事的想法,而這對于形成完整寫作思路,提升多類知識融匯貫通以及提升寫作能力是極大的阻礙。因此運用團體來幫助自身克服拖延的同時也要注意避免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