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書架與藏書
作者很貼心,每小節開頭,總要來一段言簡意賅的話:『至少每隔兩年得清理一下藏書,淘汰那些過時的沒有參考價值的讀物,毫不猶豫地把你不想再讀的書棄之如敝屣。』——約翰·厄金斯
作者以一個平實理性閱讀者的角度聲明:自己對藏書遠不如對讀書那么感興趣。這種態度和我很契合。記得二十來年前讀過幾本書話,是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的『書跡文叢』系列書話。當時在讀初中,買書的錢實在有限,就買了其中的幾本。記得其中一本里面有篇文章,說的是國外的一位藏書家,嗜書如命,當然,他的嗜,嗜的是買書藏書,書一度多到充塞了家里的幾乎所有空間,包括邊邊角角,可是,他的興趣只在于藏而不在于買。
當時的我看到此處,除了稍稍有點兒羨慕,更多的是困惑,不知道他藏了這么多好書卻不看,樂趣何在。打個庸俗的比方:這就好比抱得美人歸,卻不和美人纏綿悱惻,意義何在?恐怕時間久了美人寂寞,終會離你而去。藏書與讀書也是如此啊,藏而不讀,如若身后再遇不到有緣人,恐怕再好的書也終究是明珠暗投化為塵泥。
所以,書終究還是讀到腦中化到心里比較好。
《越讀者》的作者感慨自己早年間書越積越多,直到不堪其累,清理了好幾次書架,終于在一次清理過程中發現有兩箱沒怎么動過的書都被白蟻蛀了,這才徹底下決心要清理書架。當他把藏書清理到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時,他說:『我從沒有想過自己家里只有過去十分之一不到的書,就可以讓我這么愉快。』
作者在這兒用了一個不無感慨的就字,微妙地說明他過去大概也是認為書越多越好吧,直到有一天去蕪存精,才體驗到了精純之樂。我們大多數人日常生活里何嘗不是這樣,總覺得越多越好,直到有一天不堪其累,才醒悟要放下,可惜這種醒悟總是來得有些晚——一般都是被貪、多、累壓垮之后才醒悟。所以,作者在清完自己的書架之后,偶爾看到約翰·厄金斯說:“要是你清楚地看到這種淘汰過程將不斷繼續下去時,就會懂得如何把錢花在對你最有用的書上。”
世界上的書太多,你不可能盡有,對于這一點,智慧的人觀點總是相似,文化大師張其昀這樣說:“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當必備以資查考之書”。
作者于此處感慨:“這大概也就是我們對于一個理想的書架能有的期望了。”
不禁在心里喟嘆一聲:哦,這何嘗不是許許多多讀書人的理想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