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此節開宗明義并反復強調的:你可以有一百個理由來合理化你對書的迷戀,但折扣的標簽一定不是其一。
接下來,從書種說起。
從西漢到清末,大約兩千年間所出版的書種,現存大約十五到十八萬種。
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大約四十年間所出版的書,在十萬種左右。
而今天,大陸、臺灣和香港一年出版的中文書種,起碼在十八萬種以上(臺灣四萬種,大陸十四萬種)。也就是說,一個中文世界的讀者,一年面對的新書種,超過過去四十年,也相當于更早兩千年時間書種總量。這還不包括其他語種的書。
所以,怎樣買書,是個問題。
但是,買書也是一種購買欲,和逛市場買東西一樣。對此,作者的建議是:最好不要買你不會立即閱讀的書。這就像去市場逛,不要買你不會馬上
吃的菜,買回來不吃,扔冰箱里,過段時間會拿出來扔掉。一些買回來一直不看的書,最后也是送人,或者干脆扔掉。
作者又特別體貼地說,如果你聽不進理性的建議,那就感性地想想:『人,是會迷戀物件的。書,也是物件。』所以,我們極有可能像迷戀服裝一樣迷戀書。迷戀服裝,可能是因為實用,也可能是因為剪裁、顏色、面料、設計師、品牌、價格、炫耀、有個漂亮衣櫥等等因素。
對于買書來說,也完全有可能這樣。常常在一些人的辦公室書架上看到精裝本的某某全集或者二十五史。常常看到一些人拿著一本特別艱澀的書,說自己非常喜歡讀,而其實他很有可能連十頁都沒讀。
還有些人,只要別人提到一本書,他就趕快表示自己看過或者自己有這本書,給人的印象是,世上幾乎沒有他沒讀或沒買的書。
撇開這些,你可以有許多理由『來合理化你對書的迷戀,但,折扣的標簽一定不是其中之一。』
作者作出了感性的購書建議:『永遠不要去看那些打著戴著折扣標簽的書。它們不該是你迷戀的對象。』
為佐證自己的觀點,作者引了卡爾維諾長長的一段話說是一個人進了書店,有可能遭遇到以下書:
『你未讀過的書
你不需要讀的書
為閱讀之外目的制作的書
你打開之前已讀過的書——因為屬于寫下前已被閱讀過的種類
如果你的命不止一條,必定會讀的書(可惜你的日子屈指可數)』
你有意閱讀但卻得先行涉獵其他而不克閱讀的書
目前太昂貴,必須等到清倉拋售才讀的書
目前太昂貴,必須等平裝本問世才讀的書
你可以向人家借閱的書
人人都讀過,所以仿佛你也讀過的書
很多年以來計劃要閱讀的書
你搜尋多年而未獲得的書
和你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有關的書
你想擁有以供需要時方便取用的書
你可以擱置一旁,今夏或許會讀一讀的書
突然莫名其妙地引起你好奇,原因無從輕易解釋的書
好久以前讀過,現在該重讀的書
你一直假裝讀過而現在該坐下來實際閱讀的書
作者或題材吸引你的新書
(至少對你而言)作者或題材完全不認識的新書
……
以上來自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卡爾維諾果然是個有趣的人,拋開他的作家身份不說,單從他所舉的上述關于閱讀的例子而言,果然也是讀書的一把好手,因為我家里的書架上就擺著他的好幾本書,包括一套兩本短篇小說,翻閱了幾篇之后,發現全然讀不進去,試了幾次都不行,只好扔開,對于他另外的幾部長篇也沒再翻開。因為突然發現已經步入中年的自己,不知從哪天開始,對一些傳說中特別好的虛構之作,再也沒有了年輕時那種不可遏止的閱讀沖動與激情,反倒是對一些社科和哲學類的書籍慢慢喜歡起來。
細思極恐,覺得這和戀愛有點兒相似,越想越覺得像。年輕時總覺得沒了天昏地暗的熱戀,整個人生都會黯淡無光,可后來慢慢發現,其實什么都沒有真實平和健康地活著好。
這個發現起初讓我有點兒恐慌,因為這些觀點以前都是聽一些大叔輩兒的人說的,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一樣的感受。
反問自己:為什么要恐慌?
對于一個喜歡閱讀的人來說,答案大概是:突然發現自己竟然老了,而許多喜歡的書還沒來得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