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論語》中一共記載了十三則弟子問仁,其中,樊遲與子貢各三次,子張兩次,仲弓、宰我、司馬牛、原憲、顏回各一次。
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非直接性的問仁,孔子回答問題的角度各異,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1、樊遲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2、子貢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另有兩次,間接提及。)
3、子張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仲弓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3)斯語矣。”
5、宰我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司馬牛
司馬牛(1)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7、原憲
(原憲問仁)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8、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