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想象你正在知乎上瀏覽一件熱點事件:在看了幾頁插科打諢的搞笑回答后,你忽然看到一個贊數達10k的高贊回答,好奇心驅使你點了進去....
只見高贊回答首先列出了觀點概念,接著從1.2.3個角度對事件進行了一輪精妙的剖析..說話有條不紊,邏輯清晰。
你看完回答后瞬間一個激靈,醍醐灌頂,一拍大腿情不自禁地喊出來:“對呀,就是這樣的呀!其實我也想到其中幾點,怎么就寫不出來這樣的文章呢!”然后帶著滿足的表情按下收藏,順便點了個贊。
生活中你是否有這種感覺:有的人考慮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是能考慮得特別周全,仿佛在答文綜大題一樣的條理清晰。你覺得他說的自己也想到了,但又苦惱于自己沒法想得像他一樣完美。
我們知道,大部分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除了遺傳等外部因素外,在勤奮程度差不多的情況下,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大部分人一直在中,中上游徘徊,一直進不去上游呢?
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方法。如果說“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這個套路曾幫你解決掉了大部分作文題的話,一套好的思考工具也能輔助你思考大部分困擾已久你的問題。
這周給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思考工具的入門“小黃書”——《三大思考工具,輕松解決各種問題》。
推薦原因
1、外觀好看,明亮的黃色給人一種想翻開它的欲望
2、方法簡單,寫的就算是小朋友也能實踐起來的簡單方法
3、輕松幽默,用“龜兔賽跑”和“螞蟻與蛐蛐”這兩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來解釋工具原理
書中介紹的是以色列的物理學家 兼企業管理大師、“TOC制約法”的發明人—— 高德拉特 的三種思考工具,分別是“分支圖”、“疑云圖”和“遠大目標圖”。
關于高德拉特,書中還記錄了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在高德拉特的書在世界各地暢銷時,日本卻遲了21年才引進到書的版權,因為高德拉特覺得當時的日本人太勤勞太上進啦,他害怕日本人實踐起他的方法的話,會很快把他的祖國——以色列,甩開一大截。他對自己的理論得有多自信啊,哈哈。
說了這么多,該讓我開始介紹這三個被我說得越來越玄乎的方法了!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需要先介紹一個知識點: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大致都可以歸結為R型問題(落差型)和A型問題(沖突型)兩種
R型問題such as :“這次考試我本來應該考100分,但是我只考到了80分,為什么?”這里的“100分”和“80分”之間就存在落差。
A型問題such as:”我應該是上清華好呢?還是北大好呢?”這里的“北大”和“清華”就屬于一對沖突。
解決A型問題和解決R型問題需要到不同的思考工具,接下來讓我們化身問題解決大師,幫助小明同學化解他的難題吧! (小明內心os:怎么老是我?“)
1、讓問題變得一目了然的整頓工具——分支圖? (R型問題)
近日,小明的朋友——小紅和小剛都相繼轉行,走上了知識變現的道路,小明對此非常羨慕。小明上一年在知乎瀏覽了接近兩千多萬字,收藏夾里也收錄了各種干貨,按理說,小明也算注重知識的累積了。奇怪的是,當小明問起自己“上一年,自己究竟在知乎收獲了什么?”的時候,小明他一點都回答不出來,看過的那些干貨仿佛蒸發掉一般,一點都記不起來了。小明很疑惑,為什么朋友們通過平時對知識的累積能走上變現的道路,而自己看過的知識就像水過鴨背,“哧溜”一下就沒了?
接下來,就讓我們運用分支圖,找出讓小明的癥結所在吧!
小明的問題是:為什么我看了大量干貨,卻跟幾乎沒看過一樣,積累不下來呢?
現狀:記不住書本上,和手機瀏覽過的干貨。
目標:積累下知識
通過小明對自己的自我剖析,他發現自己雖然在知乎上瀏覽了大量文字,但是,輸出卻寥寥無幾。等于說他一直在接受別人的觀點,而自己既沒有做讀書筆記,也沒有自己的觀點。
根據小明的情況,我們很容易就能畫下這樣一個分支圖:
最后,小明發現自己長期接受碎片化知識,已經好久沒看過書了。他決定今后要每周看一本書,并且每周寫一篇讀書筆記,用自己的語言重塑知識點,真正把知識記牢并落到實處去實踐。
2、打破兩難局面的解決工具——疑云圖? (A型問題)
疑云圖是一套讓問題雙方獲得雙贏的思考工具。其有效性邏輯在于解決了沖突背后隱藏的假設,也就消除了沖突存在的前提,從而解決了問題。
3、看清障礙,朝目標前進的實現工具──遠大目標圖
遠大目標圖,和我以前的看過的“夢想清單”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把一個大目標拆分為一個一個小的目標。
不同的是這里還列出了“障礙”,讓你做事前先三思,如何才能克服這些障礙去完成最終目標。因為通常制約我們堅持下去的大部分理由,都是因為我們遇到了障礙。但如果我們做之前已經考慮到了可能會阻礙我達成目標的因素,我們就可以一邊做一邊想克服的方法,而不是遇到障礙后變得停滯不前。
其次,這里還列出了“中間目標”這一空格項。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會不會有一種感覺,做一件事,你越堅持,就越能堅持。這就是[投入成本],當你辛辛苦苦達到了某一個值的時候,你會選擇前功盡棄還是咬咬牙堅持下去呢?我想大多數人會選后者吧。因為我們的前期投入成本太大了,我們舍不得放棄。
[投入成本]有兩面性,當你做著正確的事的時候,投入成本起著正面作用;當你發現你這件事不適合自己的話,那還是早點放棄吧。總之,追隨自己內心。
一點感想
關于這本書,我在豆瓣看評論的時候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書本評分6.0,有的人說這本書根本沒什么用,浪費時間;有的人卻說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有趣的書。
我分析了一下評價兩極分化的原因:
1)這本書篇幅不長,主要是插圖和字間行距占據了很多空間,按我的速度大概2個小時左右就能看完(只看,不思考的情況下)。所以可能有的人會覺得這么快就看完了不值得。
2)本書采用是童話式的舉例說明,可能一部分喜歡生活事例的人群會不喜歡,但是是像我這樣喜歡看輕松一點的書的人會比較喜歡。
3)本書可以說是一本邏輯思考非常入門級別的書了,而且是一本解釋別人理論,而不是原創理論的書。如果看過高德拉特的《目標》或者已經比較熟悉TOC制約法的人群會覺得這本書太基礎了,不適合他們。但像我這種剛入門的小白就會比較喜歡。
總之,如果你像我一樣,希望通過學習邏輯思維,利用思考工具慢慢培養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的話,這本書值得一看哦。
我是竹子,一周一本書,一年就是四十八本。
這是今年的第3本書。
喜歡我的人或者我的文,給我送小心心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