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進步。但是進步卻又不是自然能夠發生的進步,是需要耗時費力。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面根本就看不出任何效果。尤其是真正有意義的進步,就像復利的曲線一樣,必須要經過一段長期的時間,只有經過長期的這個特定時間點,才有可能看到顯著的進步。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看待別人進步的程度也必須要有這些體會跟認知。尤其在角色不一樣的時候,比如從上司看下屬的成長難免會看到他們不足的地方,但是卻又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成長。或者是揠苗助長式的,希望能協助他們快速的成長,但是這些里還是不切實際,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真正有意義的成長是需要時間跟努力積累。
反思自己過去的經驗,之前的自己就是屬于不會鼓勵別人,并且應該很容易將別人希望的燭光弄?的那種人。啟動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深入思考,發現了過去會這么做,更深一層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喜歡用動機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總以為只要動機是為了對方好,也就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或是能不能接受,就直來直往。就像想要保護小兔子的大象,一不小心就可能把小兔子踩死了。
2.在意短期的效果,在自己的腦袋中沒有“長期”的概念。
這樣往往就會對短期的效果期待很高,而且呢就很希望自己一說,別人馬上就可以改過來,但是說不知道很多的習慣與技能都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導致短期看不到結果,就會失望很大,而且可能不再給別人時間去調整與積累。
3.喜歡拿自己剛開始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刷存在感
剛學到一個姿勢或者是一個新的觀點,總是很興奮的,想要跟別人分享,但是自己對這個概念又不是很清楚,所以呢常常分享到一半,直接卡住說不下去了,而別人也迷迷糊糊的,弄不清楚到底要表達什么,這樣子結果非常不好,而且也不能期待別人能夠接收到什么樣有用的信息。
4.有好為人師的習慣
另外還有一點更麻煩的,就是學習到新的概念之后,自己都還沒有執行並且有顕著的成果,就想急著去教別人,希望別人也跟著改變。而且這個好為人師的習慣通常還會表現在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跟別人談話的時候,尤其對自己親近的人,通常不會很有耐心的聽他把話講完,在談話的過程中很容易對方的一個觀點,我們認為錯的就直接打斷,然后表達自己認知不同的想法,其實這樣子是不會有任何效果,而且很容易招致對方的一個誤解以及反感。
以上幾點,就是自己沒有辦法,站在鼓勵別人的角度給別人希望的幾點核心原因。那么既然已經知道了就必須調整,趕緊修正。具體怎么做呢?其實最簡單的就是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具體成果之前,不要想要刷存在感或者好為人師,應該把這些壞習慣都改掉,最佳的策略就是自己默默的進化。另外也要開始調整不會鼓勵別人的習慣,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每天要鼓勵一個人。或是見到每個人一定要看到其身上的一個閃光點,并能具體的描述出來。如此才能慢慢的聚集自己的正能量,并且也能呵護自己的希望,並能夠感染到別人,讓別人也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