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原本的問題是:“我想換一個專業,但是學習都是從頭開始,自己一個人,我是該轉還是不該轉?”
原問題有刪減,這是一個同學在后臺向我提的問題。
后來,她也再次補充了問題的一些條件,總結起來如下:
1、我現在學的是OO專業,但是我想轉到XX專業,不知道轉了之后我還能不能跟上學習節奏;
2、我如果換了專業,就要換一批同學,會不會很難融入他們的圈子,畢竟人家已經相處小半年了;
3、我老師說,我的專業學的多一點,但是我換了專業,就沒有多少可學的,會不會影響我找工作。
其實這三個問題,很容易被人誤解。大部分人可能關心的重點,是轉了專業之后,跟不跟得上學習的問題。但其實從內心深處來講,對未知的懼怕,才是阻攔一個人行動的最重要因素。
譬如你從小就吃素,你全家都吃素,你周圍的人都吃素。而有一天你發現你隔壁城里的人流行吃肉,你發現吃肉才是你的愛好,那你是選擇搬到隔壁吃肉還是繼續吃素呢?
這種情緒,從我們小時候就出現。
習慣了在家“自由自在,為所欲為”,突然讓你去上幼兒園,你是一種什么感受?先是新奇,然后是不確定,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不想去幼兒園的擔心。跟家長耍各種“詭計”,不惜在地上哭鬧打滾。
對于陌生環境的“不確定”,才會讓你不由自主地產生抗拒心理。小時候沒有驚艷,不知道如何應對。長大了有過重新適應的經歷,也就能有些許的自我克制。
其實中國有句古話,叫“樹挪死,人挪活”,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你在一個你自覺不太有前途的方向前進時,就應當認真且果斷地重新確定方向。
拿我一個前同事舉例子,他的故事真是曲折又傳奇。
從小他就不愛學習,初中畢業了就跟街上閑混,農村的么,家里也管不到太多,也不覺得學習有多好,只要餓不死也就隨他。
當然,這里也沒有歧視農村的意思,不過他這樣不愛上學,然后玩到成年的,在他們那里,也實屬稀松平常。
年輕人愛玩,當然也要錢玩。我這同事也算老實,沒去干小偷小摸的事情。
先是跟朋友一起開拖拉機運貨,大多都是化肥種苗什么的。那會兒鄉里也沒水泥路,拖拉機是土路上,最值得信任的交通工具了。于是他跟朋友一起,托了三年的貨。
后來是他老表找了個賣水泥的活計,他又投奔到老表那里賣水泥。賣了兩年多,干的不開心了,就跟朋友一起去了深圳。
他這樣什么都不會的能干什么呢,就有老鄉介紹了去流水線。三班倒,賺的是比內地多一點,當然也辛苦一些。
有意思的是,他居然還在場子里談了個女朋友,本來,按他自己的話來說,老婆孩子熱炕頭他就很滿足了。誰知道有次跟人在外面吃宵夜,跟一幫混混發生了沖突。
他也是喝大了,一言不合就開干,他看對面瘦小,也就隨便踢了兩腳。誰知道對面是職業混混,哪那么容易服氣,眼見打不過,糾集了一幫“助拳”的混混來,還帶了刀,一刀捅在我這同事的肚子里。
再后來么,虧得當時他的同事也多,七手八腳地送他去了醫院,總算是沒大礙,沒傷到什么重要的地方。
所以現在我們要一起吃飯,他喝高了,總會吹起自己以前多混,然后把衣服撩起來,給我們看他肚子上那塊疤。
這事兒出了,他當然也呆不下去了,索性收拾包袱回來了。經歷了這么多,也成長了不少,看著自己父母一天天老去,總需要自己來扛起家庭的重擔。
于是他又找到同村另外一個在上海工作的朋友,讓他幫幫忙,看有什么工作,是可以他來做的。
個中情節我無從得知,不過他這朋友,后來成了他的師傅。他也老老實實地跟著這個師傅干活。
做什么呢?平面設計。
剛開始的時候,他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干,畢竟沒有任何美術基礎,一切都從頭開始。他除了會玩網游,電腦什么的,都是一竅不通。
中途他也曾放棄過,覺得自己根本干不了這種費腦子的工作,去飯店做廚子,去幫人裝網線,沒事的時候就上網玩游戲。
那會兒他自覺沒賺什么錢,也沒臉面回去,索性就寄居在他朋友家。
可人家不是菩薩,沒有任何義務要養著一個吃白飯的在家,于是乎他這朋友選了一天晚上,跟他徹底攤牌。
要么走,要么老老實實學設計,家里不養閑人。
他長這么大,從沒被人這么說過,可人家說的也沒錯,他并不是他的長輩,也不是什么親戚。大家都不是有錢家的,衣食住行什么不花錢,人越來越大,結婚生子,就更需要錢了。
這回他總算是痛定思痛,卯足了勁兒去學習。
于是他沒日沒夜地做練習,從PS的基礎功能的熟悉,到簡易網頁設計,在網上接了幾個簡單活兒之后,又開始了更深入的設計練習。
這中間,他經歷了被肯定,被否定,然后在被肯定,再被否定的過程。到現在,已經升任了長沙某設計公司的設計總監。
為什么我能知道這么多?因為當時我們同一批進了公司,正好都要租房子,于是就干脆合租了一間大房子。
2010年,他在某電商平臺做設計,月收入稅后5K左右,不過干的不太開心,就進了我現在的這個媒體單位。干活倒是輕松,可收入又降低了。
干了兩年,他果斷又放棄了事業單位的輕松工作,跳槽到了現在所在的設計公司。一年左右,升任了設計總監。
而大學選專業,何嘗不是選擇工作單位,我今天在這個專業學習,雖然學的不開心,但是朋友挺多,生活很好。但是我又希望能學點實在的東西,我以后好方便就業。
怎么辦呢?是繼續在這個我不擅長又不太喜歡的專業混吃等死,還是另謀出路,申請轉另外的專業呢?
這個選擇問題看上去很簡單,實際上真要詳細分析來看的話,涉及到的“變量”有許多。
“變量”在數學中,說的是“非固定,可以改變的一個值”。對于我們自身來說,家世、學習能力、生活態度、性格等等方面,都屬于在成長路上,會產生不同作用的“變量”。
對于衣食無憂的人來說,比如王校長這樣的,那大學對他來說就是個面子工程,未來他繼承的是一筆非同一般的事業,所以轉不轉專業,那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對于學習能力強的人來說,比如我們常見的學霸、學神,專業是在他們內心已經確定的事情。未來要做什么,怎么做,對他們來說都是很水到渠成的事情。
比如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人,說到他的學神老婆。生孩子了想考個注會,跟她同期的天天上課,做習題,結果他老婆只是在考試前突擊了一個晚上,就高分通過。
對于持不同生活態度的人來說,轉專業只是計劃中的一部分。得過且過的,那就無所謂,這個專業不好玩了就去另外的專業;想要上進,而學習能力不強的,就要想清楚自己擅長什么,什么專業能賺錢。
其實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我們都屬于后者。
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闊綽的財產,腦子不夠聰明,學習基本就在中游起伏,這就是大學生中,最普遍的情況。
而另一種普遍情況就是,我想努力,我想認真學習,我想學到足夠我賺大錢的東西,可是周圍的人都這么散漫,我也受到了影響。熱情不過三天,努力不過一晚。
那我轉專業,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說實話,如果因為外部環境而換專業,那換之前是什么樣子,換之后,可能也會保持什么樣子。
因為學習對于我們來說,都是非常個人的事情,所以我非常不贊成幾個人一起學習,或者是三五好友邀約一起自習。這樣在學習效率上,會打非常大的折扣。
我自己就是如此,大學時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做設計,那么進程會非常慢,常常有“意外”發生。而如果是我做好了設計部分,他做好了劇情部分,我們再拿出來進行討論,反而會事半功倍。
如果你是因為對本專業不感興趣,并且更換的專業,你有非常明確的目標以及學習計劃,那就馬上轉。
就好像我的這個前同事,在遇到他現在的這個師傅前,他并不知道自己會什么,懂什么,能做什么。他只能在自己的理解范圍和視野里,找到自己認為“匹配”的工作。
腦力勞動者的轉變,收入和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最后再回答這位同學的提問,三個問題。
1、有明確學習計劃和安排,就果斷轉專業,一往無前。
2、學習與成才,都是私人事件,與融入圈子和有無朋友無關。
3、學得多,不代表學得好,學得好,不代表學得精。
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每個人的工作都算不上顯赫,但他們都在自己本專業里做了最大程度的努力,成為了領導一個行業的排頭兵。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我的夢想,就是能做自己愛做的事情,還能賺錢,那可在美妙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