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嵐說
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夏暑茶的產量約占全年茶葉總量的36%-40%,如何盡可能的減少損失,讓茶葉產生最大的效益,對茶產業將有重要的意義。
如果山場、地域、氣候、季節等可以構成一個出生環境的話,茶葉可以說是最富有門第之見的商品,而茶葉采摘的季節則剛好可以用來判斷這片葉子是否生逢其時。優質的武夷巖茶只采摘春季,上好的鐵觀音采摘春秋兩季,而西湖龍井則以明前最為精貴......
而此時,夏暑茶由于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茶湯滋味、香氣不如春茶且色澤不一、滋味苦澀等問題、一直都以低端茶出現在消費者市場上,且經濟效益較春秋茶相差百倍。此外,在消費市場上,部分不道德的商家為了盡可能多的獲取利潤則將夏暑茶充當春茶或者秋茶進行售賣,則進一步損害了消費信任。
化朽為奇,農殘不再,蟲害成為新奇點
夏季是茶樹蟲害的高發期,而過多的噴灑農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夏暑茶的品質安全。對此,部分茶人開始借鑒臺灣東方美人茶的做法,以小綠葉蟬附著吸吮鮮葉為原料進行制作,于端午節前后10天采摘最佳,茶青必須讓小綠葉蟬叮咬吸食,由昆蟲的唾液與茶葉酵素混合出特別的香氣,茶葉的好壞決定于小綠葉蟬的叮咬程度。如“蜜香鐵觀音”就有做此借鑒。由于在此茶的生產過程中絕對不能使用農藥,不但解決了農藥安全問題,甚至創造出了其他季節茶所沒有的特殊屬性。
綠茶變紅茶,因質制宜
夏暑季節氣溫高,日照常,茶樹生長迅速,造成茶樹體內的碳代謝水平高,氮代謝水平低,從而造成夏暑茶多酚類物質含量低,茶葉的澀味中,口感差,清香缺乏等問題,而此時,利用茶青的這些特點開發其他符合其屬性的茶類變為夏暑茶生產的另一條途徑。比如可以利用茶多酚含量高的特點,開發夏暑紅茶等。
擬天制茶,空調成夏暑茶利器
春秋兩季之所以能制出好茶,主要原因還在于氣候較好、氣溫較低。而要提高夏暑茶的質量,能夠控制茶青在制作過程中的溫濕度成為了關鍵。由此,安溪地區開始利用空調仿照秋天,將溫度控制在18-25度,濕度50以下,攻破了茶葉保鮮、發酵、消清等環節存在的問題,生產出的夏茶相對較香,提升了夏暑茶的品質,生產效益提升明顯。
寓教于樂,讓茶成為一種生活
把茶葉從農產品變為一個特色旅游品牌早已成為很多茶園主的營銷策略。如果春秋差金貴,舍不得讓游客采摘體驗,那夏暑茶則成為了最好的選擇。游客通過欣賞茶園風光,體驗采茶制茶樂趣,品嘗茶園風味(茶園雞、茶食品等)多方位的感受茶園文化從而深化茶葉感知,讓茶更富魅力,影響更多的人,把茶和茶文化傳播的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