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兒子富養女”是民間近年開始流傳的“古訓”。所謂真假我們不得而知,在百度百科上面的意思是這樣的:富養女,其實是一種教育投資,教育的富足;窮養男,更是一種挫折教育,男兒當自強,而沒有經歷過失敗挫折的男孩是長不大的。
對于教育的問題,不是本次所討論的范疇。本次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討論這個話題。
這句話的理解意思有很多種,本人的理解是:“在富養教育的情況下,其他方面根據每個家庭情況來決定吧。”說的實在一點就是:“一定要舍得花錢學習。”
“窮養兒子”會帶來很多問題,如果按照窮養的習慣來控制男孩子的生活,挫折教育的投資方式,那么就是在生活中控制生活費,可能在學校的時候需要去兼職,就算不兼職,那么生活也是比較拮據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可能會體會到金錢來之不易以及賺錢是比較困難的。一旦這個想法經歷長時間在哪里里根深蒂固,那么問題就來了。
首先做事的時候衡量標準就不一樣了,買一本書需要100塊,那可能需要兼職8個小時的時間才能賺來的,還是不買了,看別的書也一樣。想去學習打籃球,讓自己技術更好一點,暑期培訓需要一千塊,想了一下還是算了吧,反正社團里面也可以學,慢慢練就會打好的。畢業了,同學們都出國留學了,一年所有平均要30W,太貴了,聽別人說回國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賺回來30W呢,在國內只要努力也可以找到好工作的。這一切可能都是窮養帶來的怕花錢的后遺癥。
再窮不能窮教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可能說的有點大了。真正的是:為自己而讀書、學習。
你要堅信一點,有些人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都是有原因的,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論的,不是隨隨便便成功的。而很多事物都是需要去跟別人學才會有更好的成績的,一定是比你自學、自己摸索要好的多的。
列舉幾個例子:
打了幾年的乒乓球,可能沒有跟著專業學習半年的水平高。
玩了幾年的網球,一直被專業的人打的滿場跑。
學了幾年的吉他,貌似只會彈那幾首在社團學會的曲子。
學了16年的英語,還是不會用起來。
自己研究編程,被一群報錯代碼整的寸步難行。
有人說了,自學是很好的方式啊,很多事情自學可以掌握的很好啊。這一點沒有否認,很多厲害的人都具備自學的能力。
但是,在你沒有掌握這項能力之前,向比你厲害的人學習是劃算的。你要知道,人類的學習就是模仿,很多創造也是在模仿之后的創作。學習一件事物的優劣排序是:跟厲害的人學習,其次才是自學。
那些在某個領域很厲害的人愿意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拿出來教,那就去學吧,成功的人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分享出來是很難的,首先他要足夠的優秀,其次他還要能把自己要教的東西表達清楚讓別人可以接受。
花錢在學習這件事上面,是不太容易出錯的,如果出問題了,那應該是在自己身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