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幾遍《捕捉兒童敏感期》,每一次讀都感觸良多。在家每日清早起床讀書,先分享后總結再讀新部分。
這本書中反復提到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從“我的”,占有開始。而我們大人總會中不理解的基礎上給孩子冠名“自私”反復勸說。今晨再次讀到3-4歲的自我意識階段,我突然想到我的婆婆,我媽媽以及我老公和我的占有欲。婆婆和我媽典型的囤貨狂魔,吃不完的剩菜也舍不得丟掉,穿爛掉的衣服舍不得丟掉,找不到的襪子,隨便配對穿兩只不一樣的也要穿。家里房前屋后幾件房都被堆得滿滿得,但是需要用的時候卻找不到。我媽稍稍比我婆婆好一些,但是她的表現在瘋狂囤積便宜的食物,只要看到便宜的就使勁買,家里一個冰箱一個冰柜都能塞得滿滿得,最后往往扔掉的比吃掉的多,水果壞掉的更多。然后會責怪我們為什么不多吃些。但是她對于我爸的工具卻很是舍得扔的,常常在我爸看不見的時候就扔他收集的各種小零散物件兒,搞得我爸非常無奈。她理解自己卻無法理解我爸。
對,這些天我一直讀這本書,一邊讀一邊恍然大悟一邊感覺自己的童年被誤解覺得憤怒,我把自己的角色定義為需要理解的孩子,看到成人對孩子的誤解就會感覺被侵犯,然后化身兒童代言人去討伐大人。但是今天早晨我突然意識到成人也都是由一個一個孩子長成的啊,他們身上的問題或者說被掩蓋的問題也是敏感期沒有跨過演變而來的。婆婆和我媽童年中六零年代,婆婆的媽媽是被餓死的,而我媽差點被餓死,所以在那么一個物資缺乏的年代,他們怎么可能說“我的”,身為女兒活下來就要感恩戴德,她們必須奉獻出最大的力氣,放棄最多的利益(那個時候誰不是呢,可是相對男性苛責會更少吧)。現在我媽和婆婆是吃喝不愁的人了,手里有大把的錢可以支配,但是他們的敏感期,童年敏感期在自我意識最薄弱最敢于表達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年紀已經過去了,他們生活的越長久,自我意識已經固化,或者說那時候的傷害已經形成,形成了新的鏈接,一種危機感不想要在回到被傷害的那時候的意識。然而他們又把這種意識身體力行地間接傳達給我們孩子。在我們形成自我意識的時候,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干預。一個母親遠遠重要于父親,我的公公就覺得面子大于一切,可能他的自我意識敏感期也是沒有過好的。他反復想要回到自己最輝煌的時候,別人都尊敬他仰慕他的時候,他不認識自己的內心,他的力量放在別人的身上。現在他的兒女們都出息,他希望通過兒女們再次讓別人對他刮目相看。這也沒有什么不對,都想要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定罷了。
在鈞鈞很小的時候,我媽會撿別人不需要的玩具回來給鈞鈞玩,至今我媽還關注我們家樓下的垃圾堆看誰丟了什么東西,如果我們是需要的就去撿回來。我現在坐的老板椅就是從樓下撿上來的。嗯……這件事怎么說呢,這也是囤積的一種,也可以說是節儉。但是我今天看到鈞鈞的新玩具都落了灰,我好像也很少會給他清潔玩具。這說明我們對事物品質的不重視,而是更多在事物的量上。所以我瘋狂地買打折的羽絨服,堆積便宜的衣服,《斷舍離》說我們20% 物品已經足夠應付80%的生活。買來的衣服化妝品后也不會再過多關注,常常會翻出很多新的從沒有穿過的衣服,沒有用過的化妝品。然而還是在不停地淘寶。這也還是和自我意識敏感期有關,我很少感受過“我的”東西,我們常常被教育要分享,時刻被提醒給別人玩要大度,否則就是自私的,小時候被提醒自私還敢說不,大了自己就會苛責自己的不大度。但是就是這種越來越弱的“我的”,反而讓我分不清我的和別人的,所以我想要占有很多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我不確定是不是我的,我和物的關聯性非常弱,非常弱?。
我們更多的專注點放在占有本身上,反而忘記了物的本身價值和意義。所以不停地囤積。我們對工作的鏈接也很弱,當拿到薪水,不論是多少,可能高興個五分鐘就放在數目上,忘記了這是自己認真工作得來的,其中的每一分錢都有意義,要感激自己感激工作。往往就想讓數目增加——還是囤積,陷入金錢欲望之中。
分清“你的”“我的”,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那么我的東西也要有我自己支配。我要對我自己的東西負責任,我才能珍視重視珍愛自己的東西,否則“我的”意識不強烈,那個東西確實可有可無,責任感確實可有可無。所以首先要滿足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允許他占領自己的領地。這樣他不但能建立自己的安全感,然后分清自己和他人,不被淹沒在人群中。這不是自私,這是自愛。
回到題目,我們大人也是一樣啊,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敏感期,但是我想這就不叫敏感期叫我們的權利,尊重自己的權利,才能認清自己的義務,不逃避不放棄。
如果什么都馬馬虎虎,物品不講究,那么工作也是不會講究的,對待感情對待人際交往對待自己的觀點都是馬馬虎虎的。這是一脈相承。對待自己認真才能對待事物認知對待別人認真,事物的品質是恒定的,可能會有調整,但是總歸不會差太多。
0-6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所以他們直白說出自己的需要,但是我們成人自我意識已經形成很難放松,社會要求也不一樣,所以0-6歲是比較重要的,塑造一生個性的年紀。
這一篇褶皺我稍微鋪平了一點,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