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夏王朝覓蹤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既傳承著?龍山時代諸邦國都邑創造的早期文明,又作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然而它又是一個傳說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產生關于它所有的歷史,即便是最權威的傳世古文獻也都是后世根據口耳相傳記載下來。懷疑夏王朝的存在,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擾著史學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斷涌現夏王朝的廬山真面目才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區的這條古老的街道,幾千年來一直供奉著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而關于他的各種傳說一直流傳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們世代傳頌。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 前局長):這一處建筑啊,是我們禹州市,作為一個夏代早期都城,傳留下來的一處涉及大禹治水的一處神話傳說遺跡。
旁白:在禹州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期,禹州一帶洪水泛濫,皆因水中一種怪獸蛟龍作祟,蛟龍在水中興風作浪,鼓動水勢,沖垮人所筑的堤防,淹沒土地和村莊,致使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而后大禹在眾神的幫助下將九條蛟龍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條禁錮在這口八角井中,從此人們把這口井稱為禹王鎖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廟,以此世代感謝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雖然很多是神話傳說的東西,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我懷念大禹治水英雄之舉所以演變出來的這么一個神話傳說,它就說明了,將這個位置這個鎖蛟,它就是大禹曾經在這里指揮治水的一個象征物一個標志物。
旁白:那是一個洪水肆虐的遠古時代,河流泛濫,大浪滔天,使無數的生靈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齊心協力,洪水仍然長期肆虐,治水,成為最重要的事情,它關系著人類的生死存亡。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在??堯時代,大禹的父親鯀(gun 三聲),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堯將治理洪水的任務交給了鯀,可惜鯀沒能完成使命,最終因失職被殺,到了??舜時代,治理洪水的艱巨任務,轉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親失敗的經驗與教訓,改變了治理方法,經歷了十幾年的努力終于將治理了洪水,直到現在,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仍為大家津津樂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沒,利澤萬世。
李學勤(清華大學歷史系 教授):那你可以看到,全世界都有類似的洪水的傳說,可是,我們中國的洪水傳說是不同的。因為我們的洪水傳說有兩點不一樣,因為一般的這個外國的說法呢,就像基督教的圣經里講的那么上帝創造了人,人做了壞事,上帝發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基本都消滅了。而我們中國的傳說是不一樣的,我們是一個自然災害,雖然是規模很大的一個自然災害,可是憑借著這??個人的主觀斗爭這個組織的力量,克服這些自然災害,隨著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大禹作為一個王,他這個身先群眾,這么艱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才達到這個效果。
旁白:位于河南禹州幾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縣幾千年來當地羌族百姓將大禹是為自己的祖先,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銅像,懸膽方口,頭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髪帶依稀可見,在今天羌族人的生活當中,依舊保留著各式各樣與大禹相關的文化習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羌族人們的血液當中,這種特殊舞蹈叫做禹步,是羌族婚喪嫁娶傳統中不可或缺的儀式,相傳禹步是由大禹走路的姿勢演變而來傳說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因過度操勞患上了腿疾,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為懷念這位偉大的祖先,羌族人將大禹行走的跛步,演變出如今的禹步,以時代秉承先祖大禹的治水精神。
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羌族人還會在大禹祭壇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紀念先祖大禹的誕辰。傳說這一天是大禹的誕辰,屆時,人們會在大禹神像前踏著禹步跳著莎朗緬懷先祖大禹的蓋世功德,世代崇祭。今天的汶川境內,依舊保存著大量關于大禹的歷史遺跡,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于一體的大禹故里,已成為華夏子孫訪古探幽的圣地。
汪友倫(汶川縣原文化館 館長):大禹的精神,他是用大公無私把中華民族凝聚到一起就是用一個無私的這種精神,才把各個民族凝聚到來,作為我們的祖宗我們應該,我們更應該發揚,所以說我們要在六月六的時候,在這個地方祭祀他,實際上就是代代都不要忘記,一定要弘揚大禹的這種精神。
旁白:治水成功,使禹的威望空前提高,他不僅通過禪讓制,成為舜的繼承人,更是把原本較為分散的邦國與部落聯合起來,建立了一個以夏后氏為中心的邦國,讓??夏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王為天下共主】的時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相傳大禹死后安葬在會稽山上,今浙江省紹興市南,今天的會稽山仍存禹廟,禹陵,禹祠等。與大禹相關的歷史遺跡,從秦始皇開始,很多帝王親臨禹陵祭祀大禹。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禹文化無疑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寶庫中永放光輝的一顆寶石,作為五帝之一的大禹,幾千年來一直都是中華兒女所崇敬的對象“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更是為后世子孫耳熟能詳。
大禹治水的故事盡管發生在遙遠的傳說時代,然而在當今世的中國大地上,仍有大量被認為是大禹足跡所至的地方,禹王宮、禹王廟、禹王臺、禹王亭乃至禹王洞等等,各地百姓用不同的形式紀念著這位中華民族偉大的先祖,每一個中國人都為有大禹這樣一位先祖而感到驕傲,大禹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李學勤:大禹治水的傳說呢,他的精神在中國文化里面是屬于核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們中國組成的各個民族里面都有關于大禹治水這個傳說的痕跡,突出了大禹作為當時群眾的一個領袖,他的那種精神,他的精神就是德,這種德究竟是怎么樣子的,德和民有什么關系,人民的生活怎么和領袖人物的德結合在一起,那么這個問題的話呢,通過這個傳說有很多的看法。
旁白:雖然世代相傳大禹治水的故事,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然而,這些事件發生在沒有文字的時代,有學者懷疑他們只是神話傳說而已,而這樣的懷疑并不是空穴來風。關于大禹以及大禹治水最早最權威的記載,出現在《尚書》中,《尚書》是中國流傳至今歷史最為久遠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內容出自商周史官之手。但《尚書》曾多次失傳,等重新找到后,便有了古今真偽的紛爭。《史記.夏本紀》中,關于大禹的記載便是引自《尚書》,記載了大禹劃定九州,治理山川等功績,疑問由此而生,《史記.夏本紀》中關于大禹的記載是否可靠?大禹治水是否真實?大禹是否真有其人?乃至于人們開始懷疑傳說中大禹所奠基的夏王朝是否真正存在。
王巍(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所長):文獻記載當中,成書年代越早的文獻呢,對夏代的記述是很簡單的,但是成書比較晚的一些文獻卻反而記載的比較詳盡,所以就提出是層累的這種歷史,就是說他們認為簡單來說這個記載是不可靠的。
旁白:由于年代久遠,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又無法得到考證,考古發現成為打開夏朝迷蹤有效的途徑,然而,將近4000年的漫長歲月隨著風雨的侵蝕王朝的頻繁更替,夏朝的遺跡早已坍塌殆盡,同樣是考古研究最難以尋覓的歷史謎題。
趙海濤,是現今二里頭考古工作站領隊,從2006年至今他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將近十年,位于河南省偃師市郊的二里頭,從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吸引了大量考古學者的注意,考古學家徐旭升經過實地考察后斷言眼前的這處遺址在當時卻為一大都會,從而拉開了從前考古學上探索夏朝文化的序幕,經過數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一個沉睡數千年的夏王朝之謎,開始慢慢的浮現在世人的眼前。
水族,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擁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之一在水族2599多個單字中,大部分為異體字,由水書先生代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水族文字被稱為水書,一直用來記載水族天文、地理、歷史、宗教、民俗等各個方面,水族百姓也會將水書作為諫言和祝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繡制在水族的各種飾品和服飾當中,在現存的水書文字中,水書先生已發現多個與夏陶符號完全相同的文字,他們甚至可以大致解讀二里頭陶文的含義,這一提供了尋找夏朝文字的另一種可能。
蒙熙林(荔波縣水家學會 會長):像這個/兇,兇 按我們水話翻譯成漢語的話,它就叫做 興旺發達的意思,跟我們現在,現在就相像,這個大門上面寫個/福 字,什么 福到來啊,吉祥如意啊,估計我分析這個符號啊,就是這個意思。
旁白:這些類似文字的符號,并沒有像甲骨文一樣出現在禮器當中,而是出自用于生活的陶器當中,不過,二里頭所出土的陶器主要出自墓葬當中,這是否暗示著這些符號,與夏朝的禮制有關呢。
趙海濤:做工精致的,一般大多出現在墓葬當中比較多一些,而且這些墓葬也是有一定等級身份的墓葬出土的,就是當時可能已經產生了一套禮制,但是后世相比呢,它的禮制這個概念,這個還不是那么嚴格,是因為禮制,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
旁白:自二里頭文化遺存發現至今,考古工作者們已發現了五百多座墓葬,在墓葬中不僅出現了大量的陶器,通過墓葬大小,規模的對比,以及陪葬品的差異發現這些墓葬已成為解開夏王朝社會結構及禮制的重要線索。
王巍:因為墓葬是我們,判斷社會分化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埋葬,比如正常的埋葬,就是小型的墓葬,也有非正常的埋葬,比如說奠基,比如說建筑當中的奠基,那就是身份應該是相當于奴隸的身份,可以看到當時形成的一個比較社會非常分化非常明顯的一個社會不同規格的墓葬呈現出夏王朝等級的分化,二里頭文化墓葬中,已經形成依照等級的高低而等差有序地使用禮器。禮器,只是發現于一定等級以上的墓葬中,其等差有序的規則,正是禮制形成的重要表現,更是夏代階級分化的重要標志。
二里頭墓葬的發現不僅吸引了大量考古學家的關注,一些民俗專家也對其展開研究,2002年春天,二里頭墓葬中一件造型奇特的動物仿生飾品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專家的注意。
這件由兩千余片綠松石片組合而成的綠松石飾品,其制作之精在同時代的動物仿生飾品文物中實屬罕見,它的身上可能還隱藏著更大的秘密。自這件綠松石器出土以來,它的形狀被大多數專家認定為龍的形象,中國文化歷來都與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龍是中國權力與神的象征墓主人的身份因此變得更是變得撲朔迷離。
葉舒憲(中國社科院文學所 教授):從古書這個《山海經》這些古代神話書籍中來看神靈或者是通神的這個超自然的這些人物,宗教領袖,往往跟蛇有關系,所以這個蛇它起到的象征意義主要是代表了龍蛇的超自然的海陸空三界的穿越能力,所以它的佩戴者擁有者應該是二里頭時期這個國家級的大法師、大巫師。
旁白:從二里頭另外的考古發現,印證了夏朝法師的存在,在二里頭宮殿周圍,這些布滿明顯燒痕的動物骨頭,正是法師最主要的占卜工具,遠古先民對于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來指示行動,但自然界的征兆卻并不常見占卜的方法隨之應運而生,法師通過對骨器的燒痕,來推斷未來的吉兇禍福,為咨詢者分析問題指點迷津,這些密密麻麻的燒痕我們雖然無法判斷他們所預示的禍福兇吉,但我們卻能夠看出祖先們對生活以及神的向往,但是夏王朝的最后一次占卜,顯然正預示著災禍即將到來。
據文獻記載,夏王朝中期以后,夏朝統治者漸漸失去民心,當夏桀在位時,夏王朝內憂外患、民心大亂,其統治的部落邦國紛紛離散,夏桀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當他完全失去人心時,商湯趁機發動進攻,夏桀被放逐于南巢而死,夏朝滅亡。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推斷,夏王朝的統治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有470年的歷史。根據《史記》記載,夏朝的第一位王是大禹,從大禹開始到桀滅亡夏朝共有1??7??位王,然而,在二里頭夏都遺址中,還沒任何與王直接相關的證據,對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一直沒有停止,很多人認為,假以時日,夏桀等夏王的痕跡,是有可能發現的,不過,根據對二里頭土層絕對年代的堅鑒定,夏朝早期的歷史二里頭顯然無法給出答案。
趙春青:因為他的年代可能是,公元前1750年,這個年代,碳14測定出來的這個年代,也給歷史史書文獻記載的這個夏王朝最早的那個階段呢還有一定的距離,一百多家的距離,因此說它是中晚期的一個夏王朝的都城。
旁白:這里是位于河南省嵩山南麓的萬歲峰,這塊山上的巨石,被當地人稱為啟母石,相傳大禹與涂山氏所生的兒子夏啟,正是在此出生,關于其母石的來歷眾說紛紜,傳說在大禹治水時,涂山氏懷上了禹的兒子,但到了嵩山之下時,大禹借助上天神力,將自己變為黑熊,涂山氏因此受到了驚嚇化成了巨石,大禹趕到后大喊“歸我子!”此時天地感應,石破東方而啟生。
顯然,這樣的早期神話無法令人相信,然而,神話中常常隱藏著一些史實,東漢延光二年,潁川太守朱寵于啟母石前所建造神道闕,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禹 臨終前,按照堯舜禹時代禪讓制的傳統,并沒有將首領之位穿給自己的兒子啟,而是選擇了東夷人的首領益,然而 ,益的威望和實力遠不如啟,啟幾夏后氏族眾也不甘心權力外移,經過一番激烈的博弈,啟最終取代了益,并以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家天下的傳統開始確立。這標志著以夏后氏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邦國聯盟正式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夏朝早期的遺址或許就在啟母石所在的嵩山一帶。1979年考古學家就在離啟母石不遠的地方,試掘了河南新密一帶,發現了一處早于二里頭文化的遺存,據土層鑒定,最終認定這里應該是夏啟至少康所處的夏朝時代。
魏繼印(河南大學考古文博系 主任)新砦遺址發現的主要遺存,有三個時期,相當于最下面這個時期就是相當于龍山文化晚期,中間這個層位就是,據大部分以遺存都屬于新砦期遺存,位于最上面的一層呢,相當于二里頭文化/二里頭遺址一期這個年代的東西,這樣是有比較明確的年代地層關系所以說新砦期文化可能是二里頭文化的前身。
旁白:根據文獻記載,和遺址絕對年代對比,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極有可能就是在新砦遺址發生。啟之后,夏朝經歷了一段極其動蕩的年代,一個來自東方的神秘部落東夷,將夏朝的統治權從太康的手中奪走,這正是有名的歷史事件太康失國。關于這位東夷部落的首領,歷史文獻中對他的記載少之又少,但在神話傳說當中他卻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就是射日英雄后羿。在歷史傳說中,上古時期天空中有十個太陽,以至于江海湖泊干涸,農作物枯萎,人們在驕陽似火的苦難中苦苦掙扎,這時,英勇的后羿挺身而出,展開了與十個太陽的殊死較量,它奔跑在崇山峻嶺之間,追逐著太陽,并用弓箭,逐一射下了天空中的九個太陽,最終,后羿拯救了蒼生,大地又重新恢復了生機。
后羿射日,這是在中國盡人皆知的傳說,在農耕為主的中國古代,后羿在很多地區成為了農作物的保護神,這是位于江西省婺(wu四聲) 源市郊的一個村莊,每到春耕之際,都會上演這樣的儺(nuo 二聲)舞大戲,從白天到黑夜,已是流傳已久的傳統,儺舞中表現的正是后羿射日,人們以此祈禱后羿能幫他們驅趕烈日,迎來風調雨順的好時節。在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記載中,后羿射落的不是而是太康,后羿是夏朝東夷族有窮氏首領,由于夏天子太康不恤民事,后羿帶領部眾從太康手中奪取了夏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歷史事件太康失國及后羿代夏。后羿射日無疑是一個神話傳說,那么來自于東夷的部落是否真的獲得了夏朝的統治地位呢?在新砦遺址上,考古工作者們一直在尋找著后羿和那個神秘的東夷部落的蹤跡。
1999年,一塊帶有奇特圖案的器蓋殘片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在這件具有強烈東夷文化特色的饕餮紋陶器蓋上獸面紋的主題文化來自于山東龍山文化晚期,這是東夷族最高等級權力的象征,而這種圖騰在新砦遺址中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新砦遺址強烈的東夷文化特色。
顧萬發(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 院長) :那么這個小小的器蓋呢,如果看它的歷史背景的話,可能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因為這個器蓋上面的圖案,它是屬于新砦遺址二期的晚段,就是我們傳統上所說的龍山文化向二里頭過度的那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呢,曾經發生過很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太康失國后羿寒浞代夏】,那么這個器蓋也很有可能是當時的夷人把他們的這種信仰帶到我們中原,帶到我們鄭州。
旁白:由此看來,真實的后羿極有可能帶領他的東夷部落統治了夏朝,但據文獻記載,后羿當上了國王后,同太康一樣,荒于國政,于是血腥事件再次上演,后羿被大臣寒浞所殺,當寒浞奪取王位時,另一個人的力量正變得強大起來,此人便是少康。
少康是太康弟弟仲康的孫子,他在顛沛流離中長大少康年長后,投奔到了實力強大的虞氏部落,并得到了信任,手握重權的少康,在寒浞漸失民心之時,集結了夏部族的余眾,起兵攻滅寒浞,收復了夏朝王都。從后羿代夏到少康中興,都發生在這片考古工作者依然在探尋的土地上。
趙春青:新砦遺址本身的意義在于終于找到了比二里頭早,公元前1750-公元前1850年早這個一百多年的歷史,一些這個階段遺跡和遺物。
從1959年夏代遺址的首次發現,經過幾代人的勘探和發掘,考古專家,對夏代歷史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然而即便如此,無論是二里頭遺址還是新砦遺址沒有任何實物能夠證明夏朝最初的發源地所在,更沒有任何一件關于大禹建都的實物證明,那么文獻記載中的禹以及禹的都城究竟在哪里?
就在離啟母石更近的河南登封告成鎮王城崗,從1977年開始,考古學家方燕明,便一直在此進行考古研究工作。王城崗遺址是略早于新砦文化的故城址,根據城址的時代進行推測,它可能與夏朝最初的發源地有關,這令發掘者非常興奮,然而,發掘出來的城堡面積卻只有一萬多平方米,還沒有二里頭一號宮殿大,一座城竟然不如一個宮殿大,這怎么可能是夏朝的都城,況且城內遭到后期破壞只留下一些奠基坑遺址,并沒有見到宮殿建筑之類的遺址,這使得王城崗遺址沒有被更多的關注。
直到2002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后,王城崗遺址才得以再次被發掘,在原有小城的西北,考古專家驚喜地發現了一處面積達三十多萬平方米的大城。從年代上看,大城的年代晚于小城,經碳十四測定,大城的年代正好與夏代始年相符,于是,考古專家提出,此大城應是禹都陽城的所在地,而原先被忽視的小城應該是夏禹之父鯀所筑的城址,遙遠的夏王朝,它的歷史面紗,正在徐徐地向世人揭開,歷史的長河仍在奔流,最終將匯入未來浩瀚的海洋。
趙春青:我們現在不是說已經到了可以把夏代歷史完全撥弄清楚還不到那個時候,所以對夏代的文化的復原和揭示將是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的事情目前已經開展了一些工作,最多是在復原夏代歷史上,只能是一個開頭。而不是它的終結。
旁白:考古學的發現,使遙遠的歷史逐漸與我們接近,我們的尋根之旅不會停息,因為在那些遙遠的古代隱含著我們現代文明最原始的基因,一個塵封了數千年的夏王朝已不再被認為是迷霧朦朧的傳說而是以日益清晰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當我們在重新回顧這段歷史時,我們會發現,中華文化的許多源頭,可以追溯到夏朝,無論是二里頭還是新砦遺址,或是王城崗遺址,我們仍沒有找到于大禹直接相關的任何遺跡,但幾千年來,大禹從來沒有消失,他的功績和精神始終受到中國人的尊崇,在96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當中,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人物與歷史事件,大禹其人和大禹治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無論是大禹治水的疏導方法還是大禹治水中所體現出的人格魅力、文化價值與道德精神都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滲入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斗轉星移、時光流逝,而大禹精神永遠不會消失,古老王朝所蘊含的精神源泉也永遠不會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