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快結束的某一天,看到剽悍行動營貼出的招募學員廣告,說不清是被哪里打動了,或許是數據分析讓人心動,或許是一個個關鍵詞十分誘人,也或許是那些故事叫我心生歡喜……我想看到些不一樣的東西,然后就發出簡歷,報了名。
九月的風帶著夏天的余熱,我拉著箱子重新踏入學校的大門,不再以新生的身份,輕車熟路。也正好是行動營開營的時候,卻難免緊張激動——接下來的日子里,要發生些什么呢,是否真有神奇會降臨?
二十二天像風一樣地飄過去了,卻不像風那樣了過無痕。我不知道是否看見了奇跡,只是看到了自己——似乎和以前一樣,殼還是那個殼,但里面裝的稻草不同了。
沒關系,試試看
長期的拖延癥患者,害怕開始,碰到難題首先想到的除了逃就是避,不到最后絕不解決。也因此平白與許多機會擦肩而過,總是在想:算了吧,下次準備好再說。然后繼續心安理得地懶散度日,從演講到寫作再到各種心儀技能的操作,從來不曾準備好,自然也無從真正開始。看,這就叫自己騙自己。
第一天的晨讀打卡材料是《微習慣》,帶著種突然清醒的感覺,我寫了篇輕松的小故事,叫《萬事開頭只求易》——對于世間的許多事來說,最重要的其實不是準備,而是開始。先完成,再完美,才可能走得到最后,我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一直告訴自己:“嘿,沒關系的,我就先試一試,大不了試試再跑嘛。”
加入助手組是想逼自己多走幾步,也不是沒擔心過會耗時太長,精力不夠。第一天組長在群里問:“今天的分享誰來做思維導圖?”那時我一臉懵逼——這個東西,好像不太熟哎,以前就用過幾次,做不了精美的花樣啊。然而想著試一試吧,總不好才進來就不干活,于是頭腦一熱馬上跳出來說:“我做。”
這一開始就停不下來了,后來發現雖然還是做不出精美的樣式,但思維框架能理清楚,速度也可以很快,一般導師分享完幾分鐘之內就把導圖同步獻給群內的戰友。大部分分享的夜晚都沒課,這或許也是一種極大的幸運。
從第一場分享到最后一場,后面仿佛是上了癮。干不干活什么的已不再是主要矛盾,關鍵可以方便大家復習與來不及聽的戰友寫筆記,而之后自己輸出時也能很快就知道要寫什么,利他的同時利己,沒什么比這樣的感覺更棒。
群里后來提倡大家自己出來作分享,想一想身無所長,還是安心觀望多才多藝的伙伴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好啦。然而不小心瞄到連長的一句戲言:“分享什么都可以,睡覺神技也行。”我瞬間振奮了——這個好像挺擅長的!要不試試?然后真的就去試了,結果如何先不論,只感激自己又多邁出一步。
那群最可愛的人
行動營是個很暖心的地方,群內出沒著無數活力滿滿的戰友,只要你愿意送出自己的聲音,就一定會有回應。我驚詫于它時時刻刻充滿的正能量,怎么就有這么多熱心人,從來不吝于送出鼓勵與贊美,隔著屏幕都讓人感到那份快溢出來的生動呢?激發大家的積極性,大概這也是行動營的又一大成功之處吧。
每天都能享受來自他人的服務,也可以隨時伸出自己的手,收到與送出無數句的“謝謝”“你好棒”。一天天過去,我漸漸學著將目光更多地放在身邊人的優點上,也越來越愿意開口去贊美與鼓勵,感覺與人相處越來越融洽,壞情緒越來越少,不再整天胡思亂想了。
期間遇到許多很棒的人。組員早辰你好和果果平時會耐心地幫我改打卡文章,大事小事也在小群里一起討論,總是相互鼓勵著往前走。拾光、大海藍藍、Jane、小琳……總會在我打卡后給我評論與鼓勵,說喜歡我的故事。親愛的排長玉潔,溫柔又有耐心。每天早晨準時出現為大家領讀的閱讀官們,和善而循循善誘……一群人給你熱火朝天的信心。
還有我們的箏小錢連長,簡直是女神一樣的人物,聲音好聽,行動力超強。開始以為她高冷又嚴厲,有天組員跑來對我說:“組長,完蛋了,我在大群里不小心發了外部鏈接,被連長說了,她還讓你去找她。”我心里咯噔一下,想著大不了我也去被罵一頓吧,沒想到過去才一開口,連長就說:“我怕她有心理負擔,所以叫你過來溝通。”還跟我談起之前自己不小心犯群規的“血淚史”,告訴我一些傳播好資料的正確方式,讓我回去安慰安慰受驚的組員,然后一起吸取經驗。利落而不失細致與真誠,所以難怪那么多人都喜歡她啊。
讓自己快樂,路也會好走些
因為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挺多的課,白天基本沒時間寫打卡文章,預備營三天打卡都在晚上十點之后才完成。這樣太危險,于是正式營第一天開始我一直都采用一個方法:設一個五點的鬧鐘,睜眼把晨讀材料先看一遍,然后繼續睡到五點四十再爬起來,六點左右直接坐到電腦前,一直寫到七點半。二十二天天天如此,文章幾乎都能在上課前完成。
這樣做的好處很多,可以增加構思時間,半夢半醒間可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竄出來新奇的點子,刷牙洗臉時正好將思路理順,坐下就能直接開始。
也可以應對很多突發情況,比如方便修改文章,大大減少了超時完不成的風險與感覺不夠好的遺憾。而且早上寫完就先傳去打卡,錄音等中午或下午再補,這樣一整天都能收到他人的評論反饋,增加了與戰友們的鏈接,可以發現自身難以發現的不足。偷偷講一句,更多的點贊數也是心里的小動力呀。
議論文是我不太擅長的,相對而言更喜歡寫故事。哪怕后來連長說后期可以嘗試一下突破舒適區,寫一寫議論的文章,我也還是用一半的時間繼續寫故事。
原因無他,只是這樣堅持的難度會變小。有些點子很自然地就冒出來,多奇妙,寫的時候會帶著興奮,其中角色仿佛真的活在某一個空間,你們互相支配,去進行一場游戲。而且像我這樣愛盜用身邊好友姓名來代入的家伙,寫作幸福感更是大大提升。
除了大量的課與作業還要準備一些近期的考試,我知道要完成行動營所有任務時間上可能不太允許,就把每天的必修即打卡與每日一問先保證完成,分享堅持聽。剩下的空閑時間再考慮參與晨讀和與你共讀,書也是盡量能看完多少就多少,不給自己太多壓力。這或許不夠全力以赴,但讓我感到張弛有序,不至于搞得生活焦躁不堪。
“你不舒服就對了,那才會進步。”只是也要把握一個度,如果說要改變就一下把自己搞得半死不活,別提超車,能不能維持原速都還是個問題。即便是痛,也讓自己快樂著,這樣才走得長遠。
寫在最后:
“我想學習”、“我想進步”,我們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學習”“進步”這些動作與結果的字眼上,于是開始去做,卻忘了真正的主語是那個“我”。
除了任務量的選擇,對于14場分享要不要堅持聽這個問題也被大家討論得比較多——東西這么多,吸收不了怎么辦?我倒是有一直聽下來,為輸出筆記賺勛章之外,追求的也只是見到了更多世界不同的可能性。而你問我全都消化和用上了么?當然沒有。但是只要其中有一場或者哪怕一點讓我受益,適合我拿來用,那就是值得的。
或許總會有許多顧慮,來自外界,來自內心,使你舉棋不定,焦躁不安。但是請記住,當你說“我想”、“我要”時,最重要的——永遠該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