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內這塊展板上,記載的是曾經被稱為歷史上第一幅春聯。但根據最新研究,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后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在此我也想表達一個觀點,萬事萬物不要以靜止的狀態觀察,時光流逝,凡事也在不斷變化。
本期我們以這幅春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為契機,講講春聯的一些事兒。
春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過年的重要習俗。
1、春聯是怎么來的呢?
一說春聯來源于桃符。據《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一般讀作“shēn shū”)、“郁壘”(一般讀作“yù lǜ ”)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另一種說法是說春聯源自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在東漢以后,形成與門神配套的文化儀規,強化門神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對于貼年畫和貼春聯,有個專用名詞叫“封印”,不論是掛桃符、貼年畫和春聯,皆有操作的規矩。“封印”,是指封閉已經掃除干凈,清理整潔的內在場態,讓邪氣妖氛不能再進入家中。 “封”,是封閉、阻隔之義; “印”,則是標示于顯隱兩境,已經封起來了。
據說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如何作春聯?
上下聯字數要相等,上下聯詞組要相同,詞性要一致,上下聯對應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盡可能相同。
為了閱讀工仗,春聯還強調平仄關系,也就是上下聯平仄要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一般地說,如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如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也有例外,如毛澤東截王勃句創作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
我們常常看到有些門戶貼的春聯還有個橫聯。這種是橫披,又叫橫批,橫額,橫聯,橫幅。橫披除挽聯、壽聯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橫披與對聯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好的橫披,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披,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升華,是對聯的主題,更是點睛之筆。
3、如何貼春聯?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春聯要豎貼。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橫批也是從右往左讀的。上下聯不可貼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就不可貼成“日暖神州萬物生輝,春回大地百花爭艷”,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系,因為“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才使得“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系,也讓人讀著別扭。再從平仄看,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這副春聯的上聯尾字“艷”是四聲,即仄聲。下聯尾字“輝”是一聲,即平聲。但也有的對聯上聯尾字是平聲、下聯尾字是仄聲,不要認為是仄聲的都是上聯。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從春聯的內容上來判斷上下聯。這就要求在張貼時認真讀聯,真正明白聯句的內容。
雖然春聯的傳統要求比較復雜,但是隨著時代進步,迎合當代人群的新式“春聯”登場,也展示了現代人對文化的翻新塑造。比如:
小生認為,一個時代有適應它本身的文化特征,是參照前人的文化衍生出來的產物,此時留存下來的印記,又何嘗不會被后人奉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