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常見句叫“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做事情需要細致規劃和巨大努力,才能有較好結果。然后據說原義指羅馬就是一天建成的,不過不是白天,是晚上。“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本義指“Rome was ?built in a night.”“ day”在這里是白天的意思,表明神話故事里的神在一個晚上造出了羅馬。而后期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作了改變。這樣的例子在我國成語故事里面也很多。可見歷史的本義總是被忽略的,穿越這樣虛假的表象,才可能得到一些真相,真理。
談到了“文藝復興”的意大利語本義“Rinascimento”,只有復興的意思,完全沒有文藝的意思。文藝復興的翻譯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按照歷史的方法,翻譯成“古學復興”更加合理。“復興”的說法當今也經常聽到,也經常被誤解。誤解成歷史倒退,誤解成文明降低等。
然而,歷史從來不是線性的,總是“往復的”。伯格森用鐘擺來比喻,我覺得很貼切。歷史的發展和生物的進化聯系到一起,人類獲得神靈的恩賜在進化競爭中獲得靈性,得到最后的勝利,那些一起比賽的植物和動物至今還在努力。但是勝利的號角還沒吹響多久,自然災害,戰爭,疾病,偏見,欲望等都曾經和現在,未來都在進一步挑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機會。在絕望的時候,人類從神秘主義和宗教信仰中獲得新生。科學來了,工業主義提高了生產力,挨餓的人少了,但欲望在膨脹,比挨餓更可怕的事情還會發生。鐘擺的原則是自然原則,宇宙法則,區區人類無法撼動。
羅馬 人是高傲的,有高傲的資本,有最強的軍隊,最高的制度和經濟,最自由的人民。但高傲不代表不需要服從法則。比如羅馬人說“所有蠻族只能奴役。”沒人愿意被奴役,所以自然最后被蠻族消滅了。突然想到了特朗普的演講:“圣經告訴我們,當上帝的子民團結一致,那情景將是妙不可言的。我們必須坦率地表達我們的觀點,真誠地就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但同時,我們也要追求團結一致。當美國人民團結在一起時,美國會變得勢不可當。”(The Bible tells us how good and pleasant it is when God's people live together in unity. We must speak our minds openly, debate our disagreement honestly but always pursue solidarity. When America is united, America is totally unstoppable.)是否意味著,不是上帝的子民都是敵人?美國要做第一,誰又不想呢?
伯格森在考察了人類社會的歷史,特別是宗教史,在《自然社會和民主》一章指出:民主和自由是姐妹,“友好”作為第三個術語,保持和提醒他們的關系。不管是盧梭還是康德,都可以找到他們有關民主哲學的宗教來源。考察法國大革命,民主自由從來只是口號,本質還是“權威,等級,穩固”,還有面包。
羅馬代表了當時最高的文明和成就,然而還是滅亡了。羅馬雖然是一晚建成的,但它不是一天滅亡的,雖然有很多外部原因,但更多的還是人性在對抗本能和欲望的不足,最終內耗。而這一點,我們依舊沒有進化了很好,不管我還是你,我國還是外國。
比如,有些女人會取悅男子,或者為了取悅自己而購買奢侈品。攀比,嫉妒,面子引發的生命沖動遠遠大于對生命沖動本身的思考,離理智而有感性的人標準越來越遠,有時候還不如那些曾經一起競爭做人資格,還在努力進化動物和植物。
我想,對哲學的學習可以改良這些吧。伯格森在1932年73歲發表了最后的作品《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在作品的最后一章給出了最后的建議:真正的快樂來源于簡樸的生活。在科學的發展還沒有進一步給出明確生活觀建議的時候,我們如果服從那些人類用血和淚換來的繁瑣的清規戒律,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和自由。
而這些話,又和“克己復禮”,不謀而合了。
所以,羅馬一晚建成,一晚也就毀滅了。
后記:
學習韓潮老師的《西方文明的源流-從文藝復興的觀點看》課程帶來了很多思考。正好近期學習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哲學,看了他的兩本著作《創造進化論》,《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結合課堂,又有一些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