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開
江南的春天是奢靡的,導致唐詩宋詞紛紛魂牽夢繞。
春天來了,高興。春天易逝,憂傷。高興,寫詩;憂傷,寫詩。
今天一早,朋友發(fā)給我一個圖,上面有宋代大詞人黃庭堅的《清平樂》:“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p>
“同住”,這大概算是“惜春”與“嘆春”的絕密計劃吧。
蟄伏了一冬的萬物,是聽了什么樣的密令,會在春天姹紫嫣紅?
二月,我拍過延安綠地的白玉蘭和梅花,三月,我拍過巨鹿路和衡山路的法國梧桐新葉,為春天寫了好幾篇文章,好幾首詩。這個春天很忙,我也想為春天做點事。但是,昨天從淮海路環(huán)貿(mào)商場出來,沿著淮海路向西,在路南看路北,原上海大公館拆圍墻修建的綠地,一派盎然,香樟樹已經(jīng)鋪天蓋地,占領了整個視野,新綠的力量幾乎不可阻擋。
二十年來,上班下班,我穿行在上海的舊法租界各條寬寬窄窄的街道上,表面性地經(jīng)歷這些街道的四季和心情。但是,我的經(jīng)歷,是表面的,我承認我跟這些舊法租界的道路,并沒有深入的、刻骨銘心的情感。
我只是如四季一樣,飄過城市的表面。
然后,我就回到了現(xiàn)實世界。
上海有好幾處特殊的新區(qū),如長寧的古北新區(qū)(目前已經(jīng)變成老區(qū)了),如浦東的聯(lián)洋社區(qū)(也成老區(qū)了)和碧云社區(qū)等,都是涉外的高檔物業(yè)。過去固然是一片農(nóng)田,但開發(fā)和建設,要求不同,質(zhì)量不同,這些地區(qū)的涉外建筑,相對同時期的“對內(nèi)”建筑,設計和質(zhì)量,都高很多,而“特區(qū)”內(nèi)的道路和設施,標準也高很多。在浦東碧云社區(qū)兜風,你不會覺得這里在中國,會產(chǎn)生是在歐洲的錯覺。例如,人行道和汽車道之間,并無高高的街沿,而是一個平緩的過度。而碧云花園各區(qū),別墅或公寓,因為要求起點高,都是大而全的,疏朗而有致的,看起來,觀感就很好。至于“干凈”,就更是“特區(qū)”了。
這種“特區(qū)”的感覺,我也能在“舊法租界”的這片區(qū)域里感受到。
“舊法租界”的街道固然不新了,而且彎彎曲曲,大大小小,很多人行道的鋪磚都陳舊了,洼陷了,還有各種垃圾和隨地吐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環(huán)衛(wèi)工人如此努力,還是敵不過“隨地亂扔垃圾”和“隨地亂吐痰”。上海二十年前出臺一個“七不”規(guī)定,當時我看了覺得很好笑。難道連隨地吐痰這種事情,還需要出個規(guī)定嗎?這不是很簡單,很自然的現(xiàn)代公民的基本行為修養(yǎng)嗎?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樣的要求,對現(xiàn)代上海民眾要求確實還是太高。也許,需要像香港那樣,罰款2500元,才能杜絕。而至于現(xiàn)在的單車和行人在機動車道上亂走亂竄,越來越厲害,而且越來越年輕,這就讓我更是憂傷了。
人類社會的物質(zhì)豐富,與精神的修養(yǎng),并不成正比。
我去年欣喜地看到,大公館原址拆掉圍墻,修成了開放式綠地,不遠處,隔著襄陽路口的襄陽公園,也拆掉原來的黑鐵柵欄,改造為開放式公園。這讓我非常愉快,常常穿過這些遍植綠樹花草的地方——即便是主要被廣場舞大媽們占領,我還是高興大于沮喪。我們的文化長期形成一種封閉式思維,主要是圍與欄,各種管卡,而形成了社區(qū)中和社群中的各種大大小小的障礙。
前年建設部稱要“拆墻”,我非常用戶,著實興奮了一整,也暢想了一陣。但是,這個好事,似乎沒有推開。水不能堵,而要導;社會和車流、人流也一樣,要疏導,而不是圍堵,這么簡單的事情,三千年前的大禹治水時,就明白了。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比較好的智慧,為何“國學”熱,卻沒有從這里學習呢?
我們學習古代文化,是為了做更好、更有趣的現(xiàn)代人。
站在襄陽路和淮海路口,我一直很迷惘。
我早該寫寫襄陽路了,但是,不知道該寫什么才好。
我這些天一直在想,如果上海沒有了“舊法租界”,那會怎樣?
“那上海就是一座三流城市!”一個朋友大聲說。
我還不太愿意這么說,我在上海三十年,經(jīng)歷了三十年前上海的高傲到失落又到浦東開發(fā)之后的蓬勃力量,然后,前年開始,我突然強烈地感到,上海老了!這座城市老了!我對這座城市情感復雜。固然,站在淮海路、襄陽路口,我可以對上海說:“執(zhí)子之手,與爾偕老。”但是,年輕的一代,還要繼續(xù)生活。他們還要以有限的工資收入,應對高房價、高租金、高物價,一萬塊錢的月薪,幾乎只能勉強應對。
如果沒有了“舊法租界”,上海只是一座三流的城市。
如何判斷?“舊法租界”的建筑、文化、傳統(tǒng),給上海留下太多太豐富的遺產(chǎn)了。光是因此而來上海旅游的人群,就是一個很大的數(shù)目。而很少人是為了來觀賞上海的新城市的——或許陸家嘴算是一個新的競爭力,但是沒有外灘的話,會怎么樣呢?——除了傳統(tǒng)的國有大企業(yè)之外,上海的小微企業(yè),青年創(chuàng)業(yè)的氣氛,也無法跟兄弟城市、周邊城市媲美。
人文、傳統(tǒng)、社會、交通,各個方面,上海的改善速度,都跟不上周邊的“小”城市,如杭州、蘇州等。我十幾年前開車過去,深刻地感到上海的管理和秩序之優(yōu)越?,F(xiàn)在,開車到杭州和蘇州,發(fā)現(xiàn)他們的交通管理,已經(jīng)超過了上海很多。
我其實想寫寫襄陽路,但沒想到思緒萬千,想了那么多。
過去有個“襄陽路市場”,是小攤販集中而非常熱烈的地方,你要買的任何世界名牌,這里都能便宜地買到。當時,真是小資的天堂(那時還沒有屌絲)。隨便一個妹子,都能背著LV包包在地鐵上擠來擠去。這里被稱為“魔都最潮的地方”,好像籃球巨星喬丹來shopping過,美國歌壇天后不記得是惠特尼·休斯頓還是碧昂斯還是介乎他們之間的那位,來過,shopping。雖然混亂,但是,確實很有活力。那種混亂而有致的活力,現(xiàn)在上海的街頭很少了。我記得寫過入夜十點以后的南京東路,其喧嚷的活力,是白天所沒有。那真是酒神的世界,混亂,有致,而活力。
襄陽路市場這些小攤販,最早是華亭路市場那里發(fā)家的。華亭路關閉,催生了襄陽路市場,我也在那里買過一條皮帶,一只手電筒,還有兩雙棉鞋(為了冬天去東北)。但是棉鞋徒有其表,不能真正防凍,還是東北那邊給我們寄來了更便宜但是真正保暖的棉鞋。
襄陽北路從巨鹿路起,向南穿過長樂路、新樂路,到淮海路后稱為襄陽南路、再過復興路一直到最南的嘉善路,大概一公里多,是一條從南向北的單行道。就像其他的“舊法租界”道路一樣,你只要仔細尋找,會發(fā)現(xiàn)各種名人舊居,巴金和蕭珊住過半年的某房子,蕭紅租借過的某房子,甚至,蔣介石和宋美齡在這里也有過一套房子,只是,他們真正住的,是不遠處在東平路上的“美廬”(今上音附中內(nèi))而已。
我常常走過襄陽路,到復興路轉(zhuǎn)過去。
各種轉(zhuǎn)。
“舊法租界”的魅力,就在于能閑逛,逛完了,再逛。
2017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