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用“領導”或者“教養”造個句子,你會是陳述式還是提問式的表達呢?我是這樣想的“我不是領導”和“深到骨髓的教養,愿你我都有”,我一般選擇短句陳述式表達我的觀點。
我的工作是需要和客戶進行大量交流和溝通的,地區、年齡、學歷、情境的不同都使交流變得局限,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快速理解客戶的意圖,然后通過有效的提問抓住客戶的重點,以便高效率地解決客戶問題并讓其感受到你的專業和熱情。
你會提問嗎?我第一次問我領導問題時,他回答我“你猜”,因為當時情況很急,那時我真想站直身邊說“我猜不到啊”。
我為什么不敢提問?我覺得主要是我知識面不廣,覺得自己的問題會很幼稚,自信心不足怕提不到核心……總之,你一旦提問,你就成為了人群中的焦點,大家會針對你的問題思考,有些人還會當眾指出你問題換種方式提問你,間接告訴你提問的方式不對。總結一下,我們不敢提問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在很多情況下太急了,由于缺少經驗、榜樣的示范我們往往缺乏提問的技巧。但是只有你勇于提問了,你才能得到信息分享,你才能通過不斷的提問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知識。
最近有個APP叫分答,是國內最早出現的“為知識付費”的平臺,是提問者的權益,可以通過有效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會有專家給你解答,其他用戶看到了你提問的答案后,你會有一些分成。所謂的知識變現,引發人思考的平臺。你不敢提問,很多時候是不會提問,可以在這個平臺多思考多提問。
回顧一周你的工作或者生活,讓你感受到打擊信心的一個問題。
回顧結構:
〔受打擊的問題〕:誰問的?他當時怎么問的?
〔我的感受〕:你當時的感受?
舉個栗子,場景是這樣的:我的領導要我一周完成上周的項目指標數據分析,沒有標準,向她請教也沒說出個規范來,最后你的成果完全被否掉。
〔受打擊的問題〕:誰讓你這么分析的?為什么不回按照之前的模板來?
〔我的感受〕:自信心受挫、陷入自責,覺得領導在質疑我的能力,我會趕緊找到理由說明是別人沒有告訴我標準,但是那個人,我感覺委屈。
你看,不會提問會耽誤工作,記得有個朋友他分享,在和客戶做演示時,他是按照常規邏輯準備了。但是現場老板讓他嘗試另一種解決方案,他因為之前沒準備臨場發揮顯得慌張倉促,最后領導告誡他說“為什么不提前溝通,不提前問清楚”,因為沒有提問,讓老板質疑他,工作不夠負責不夠周全。
這里有個栗子和大家分享,這是我之前記錄在本子上的。
如果遇到困擾你的問題時,你可以進行換位思考,假設當時的情境:在開一個產品上市方案討論會時,我覺得匯報人設置的目標根整體戰略目標相關性有些偏差,你會怎么提問?讓對方感覺到你很尊重他的意見,想了解對方再此事上的想法。
〔我提問的目的〕:針對本次產品上市活動,了解進展,確保圓滿完成。
〔我想讓對方感受到〕:我尊重他的意見、尊重他的想法,讓他感受到被關注被認可。
〔我的提問〕:你還需要哪些幫助和支持?有哪些事時進展不順利的嗎?
“我說得你聽明白了嗎”和“我這樣說你覺得明白嗎”這兩種不一樣的提問效果也不一樣,下次和大家分享提問技巧,今天先分享提問和不會提問回帶來的麻煩。
無戒寫作訓練營三期第六天,學號79。—才第六天有種沒東西可寫了,腦袋好空在找之前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