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云海
說起催眠,大多數人的印象莫過于各種電影里經常出現的經典片段:拿著一塊懷表在別人面前不斷擺動,不一會就把人給催眠了。實際上,這是將催眠娛樂化了。
在心理學領域,催眠是一門嚴肅的科學,是一種治療心理疾病的獨特手段。在20世紀以來眾多天才催眠大師里,有一位至今仍然沒有人能超越的頂尖權威——被譽為“現代催眠之父”的米爾頓.艾瑞克森(Dr.Milton Hyland Erickson, 1901年-1980年)。他不僅將催眠廣泛運用于實際治療中,其一生也是充滿傳奇,小時候罹患小兒麻痹癥,一度垂危,結果反而促成了他卓越的觀察能力。
《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My Voice Will Go With You)一書是了解催眠和潛意識領域的必讀書。該書由他的學生、黃金搭檔史德奈·羅森(Sidney Rosen)撰寫,后者是艾瑞克森治療法的著名治療師,在書中對艾瑞克森催眠療法進行了獨到的解讀。
艾瑞克森是一位樂觀且鼓勵成長的治療師,倡導尊重人的重要性,而且相信每一個人都能不斷進步,擁有成長的可能。他將催眠定義為一種“喚醒與運轉潛意識信息的過程”,當人處于催眠狀態中時,不難出現持久的改變。如果治療師能夠深度看見患者的內心,幫助其開啟內心的寶庫,患者就能夠形成充滿建設性與強大自我的全新行為。艾瑞克森解釋道,催眠狀態并非是強迫人入睡,患者不會因此失去自制力而任人擺布。
事實上,艾瑞克森認為,催眠最能促成人們學習和改變。它是一種人人都曾經歷過的自然狀態,最常見的催眠當屬做白日夢時的恍惚時刻。此外,當我們進行冥想、祈禱或運動時,也容易產生某種形式的催眠。凡是身處其中的人,會對心智、幻覺等內在變化相當敏感,而對聲音、動作之類的外在刺激卻不怎么在意。他們很少會做理性思考,往往能憑直覺對各種夢境及其象征意義作出判斷。正因如此,患者會很容易接受治療師給出的暗示,不會出現強烈的抗拒。當人們處于催眠狀態中時,心理治療師的每一句話都會具有深刻的意義,都有可能引發啟蒙或者頓悟現象。
當然,催眠療法也對治療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有效溝通的技巧,和敏銳觀察的能力,等等。在催眠過程中,治療師必須設法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引導患者看到自己的內在,從而產生催眠回應。同時,治療師還必須敏銳地觀察患者的微妙改變。尤其是要捕捉患者全神貫注時的各種生理變化,比如,面無表情、雙眼直視、停止眨眼、整個人都僵住了。一旦這一連串反應集中出現,說明患者多半已經進入了輕度催眠狀態,此時就是給出暗示的大好時機。
艾瑞克森在與患者的溝通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人魅力被認為是其成功的原因。這恰恰是其他治療師望塵莫及且很難模仿的。他的溝通方法多半是通過停頓、改變姿勢或語調變化來完成的。由于沒有完整的治療過程的音視頻留存于世,文字記載的故事就成了人們深入研究艾瑞克森治療模式的重要方式。《深度看見》一書就是以紀實的方式,以眾多真實的催眠治療案例,記錄了艾瑞克森進行催眠治療的完整過程。
全書用13章的篇幅介紹了艾瑞克森的治療經驗,包括“讀心術”、相信潛意識、間接暗示、“發散思維、有效引導與重新構建、用心觀察、著眼未來,等等。每一章都包含艾瑞克森進行催眠治療的多個故事,這些故事都能看到某種治療方法貫穿始終,而在史德奈·羅森對每個故事都做了精彩點評,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艾瑞克森獨特的催眠治療理念。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云海書評”,歡迎訂閱)